風扇燈作為一款舶來品引入國門,從臺中起步轉向內地設廠壟斷市場,再到國人悍然打破圍欄,一個集合了風扇和照明的單品,粉飾著前所未有的繁榮。從隱形扇到直葉扇,從工廠到終端,從外在到內因,風扇燈產業經受怎樣的炙烤與烘焙,古鎮燈飾報調研團深入市場,一一揭曉它的前世與今生。
起 源:臺資廠承前啟后,單品撐起產業大旗
嚴格意義上講,風扇燈屬于舶來品。新中國成立前的三四十年代,英德法等國將風扇燈帶入中國,外國商賈、租界使館等皆有使用。風扇燈作為一種洋標簽,現身于達官顯貴大堂之中。
新中國成立后,一岸之隔的臺灣人嗅覺到風扇燈商機,陸續在臺中地區形成產業集群。大陸的風扇燈通過香港口岸流入,漸漸登上國內的大雅之堂。
改革開放的大門洞開后,臺灣風扇燈工廠一股腦遷入江門、惠州以及中山的港口鎮,臺資工廠形成壟斷之勢,基本把持了國內和國際風扇燈市場。
可手動調節風速的風扇燈
2001年開始,國內人士也看到商機,學習消化吸收臺資廠生產經驗與技術,殺入風扇燈陣營。有人嘗到甜頭后,更多的人一擁而入,以排山倒海之勢打破了臺資廠壟斷的市場格局。
具有標簽化的國內風扇燈老牌廠永怡御風最早扮演了上述角色,據該廠副總經理劉樹強介紹:永怡御風2001年進入風扇燈產業時,內資風扇燈產業基本處于荒蠻狀態。最初的產品基本都是出口。
2004年起,國內市場開始發出回聲,春江水暖鴨先知,幾乎一夜之間,風扇燈廠家調整方向開始向國內市場大舉進軍。
造型各異的風扇燈
2005年,國內最大的家電企業美的電器進入風扇燈陣營,扮演了當時的老大身份。
2008年,美的公司受國家相關部委委托,計劃領銜起草風扇燈行業標準,后卻不了了之。截止今日,我國龐大的風扇燈產業依然未出臺相關的準入制度及行業技術標準。國家停留在針對電機部分和燈具部分的認證質檢階段,針對整機尚無認定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