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市場經濟大潮涌動,全國各大城市掀起了開辦“燈光夜市”的熱潮,“每當夜幕降臨,數百家臨時攤檔沿街道兩側擺開,拉上電燈,各式商品,燈光璀璨,人們逛街購物”。尤其是在南方,一批著名的“夜市”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比如,南京的三牌樓夜市、上海的彭浦夜市、廈門的定安夜市等。
這些夜市集聚著形形色色的個體戶小商販,實惠的大排檔、廉價的衣物和生活用品應有盡有,滿足了廣大市民的消費需求。在當時,夜市擺攤也成為很多人的“第二職業”。
在2000年左右,夜市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頂峰。然而,這些“野蠻生長”的夜市存在許多共性的問題:衛生條件相對較差、占道經營阻塞交通、規劃雜亂影響市容、安全隱患難以消除等。這些弊端阻礙了夜間經濟品質的提升。
此后的10余年,一些大城市迎來了夜市關閉潮:2012年8月21日,廣州關閉了最后一個燈光夜市;2013年10月21日,南京市運行了15年的三牌樓夜市關閉;2014年,福州市所有24家夜市都被關閉;2016年6月24日,有著30多年歷史的北京市東華門夜市閉市……
這一時期,中國夜間經濟2.0時代的大幕已迅速拉開:許多大城市迅速涌現出著名的“商圈”,比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南京的新街口、廣州的北京路等等。
“夜市”被“商圈”取代是城市經濟發展的歷史必然,也是城市規范化、精細化治理的要求。也正是在這段時期,青島、杭州等許多城市開始研究并陸續出臺規范發展夜間經濟的相關政策。
可以說,從計劃經濟時代的“國營夜市”到市場經濟大潮涌動催生的個體戶小商販集聚的“夜市”,再到大型“商圈”的出現,以及當下各地政府倡導的“夜間經濟聚集區”(中國夜間經濟3.0版本),夜間經濟是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繁榮的一面鏡子。
現實:發展夜間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是實現這一轉變的應有之義。
《夜間經濟學》一書的作者葉丁源說:“夜間經濟的繁榮能進一步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提高服務業在產業中的比重,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推手。”越來越多的數據和事實也表明,夜間經濟已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在擴內需、促消費、穩就業等方面能夠產生積極作用。
記者從商務部一份數據了解到,我國60%的消費發生在夜間,大型商場每天18時至22時的銷售額占比超過全天的一半。可以說,夜間是消費的“黃金時段”。
夜間經濟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不容小覷。從世界范圍來看,2017年,倫敦市夜間經濟收入達263億英鎊,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300億英鎊;2015年,夜間經濟為舊金山提供了60億美元的營業額;2018 年,首爾開辦“夜貓子夜市”之后共計接待了近 430 萬人次,總銷售額達到 117 億韓元 。
此外,夜間經濟的發展能為城市增加大量就業崗位。倫敦將發展夜間經濟納入城市發展戰略以來,夜間經濟為其提供了130萬個就業崗位。
記者在梳理各省市發展夜間經濟的相關政策時發現,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建以促進夜間經濟發展已成為各省市共識。一些交通運輸、電力供應、5G網絡項目的落地必將帶動新一輪經濟增長。
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夜間經濟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發展夜間經濟也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內在選擇。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文化層面的獲得感及滿足感,消費結構和消費需求也逐漸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