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我國夜間消費中餐飲服務、購物零售供給比例較高,文藝演出、博物館展覽、經典游覽等優質項目供給不足或發展單一,人們對于更高層次的夜間消費需求尚得不到滿足。
10月5日晚近22點,北京一家三聯書店內仍有不少人在閱讀、學習。 趙維鵬攝
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參與該項調查的658家旅游企業中,73%的旅游企業提供的夜游產品品類占全部旅游產品的比例低于30%。今年故宮推出的“紫禁城上元之夜”一票難求,也正反映了夜間經濟中文化消費的供需缺口。
因此,我國在現階段,提出發展業態多元、體驗豐富的夜間經濟,是順應人們對于精神文化追求之舉,也是適應當前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內在選擇。
發展夜間經濟也是推動城市升級、提升城市管理的重要動力。
有專家表示,相較于發達國家,目前我國對于夜間經濟的精細化管理程度仍然不夠。各省市正在加緊補課,密集推出發展夜間經濟的相關政策。
法國里昂市政府在1980年就實施了《城市燈光規劃》,將燈光打造成城市風景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每年都舉行燈光盛會吸引游客;荷蘭阿姆斯特丹在2003年開創性地任命了首位“夜間市長”;英國倫敦在1995年就正式將發展夜間經濟納入了城市發展戰略,在2016年初還成立了由各種政策專家和行業領袖組成的夜間工作委員會。
以發展夜間經濟為契機,倒逼我國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成效初見:
今年“五一”前夕,上海黃浦區任命了“夜間區長”和首批具有夜間經濟相關行業管理經驗的“夜生活首席執行官”;9月7日晚上8點,湖南首個“夜間經濟服務中心”——天心夜間經濟服務中心正式啟動運行;北京提出設立市、區、街(鄉鎮)三級夜間經濟“掌燈人”制度,統籌協調夜間經濟發展……發展夜間經濟正在對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管理方式的變革產生重要影響。
從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再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發展夜間經濟是必然選擇,也是必由之路。
未來:中國具有發展夜間經濟的各種要素和巨大潛力
有人擔憂,發展夜間經濟是否會變成一次“口號式”的運動。
存在這種擔憂是因為他們忽視了中國具有發展夜間經濟的有利要素和巨大潛力。
一是不斷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夜間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在當前政策鼓勵下,大批量的商家將延長營業時間,而數量龐大的消費人群對城市的市政交通等是一種考驗。
記者從國家發改委了解到,“十三五”期間城市軌道交通的投資在3萬億左右,未來我國城市軌道車輛密度將不斷提升,2020年有望達到全國平均密度為7.0輛/公里的水平。再加上我國部分城市已經開始推行延長公共交通服務時間的做法,這將很大程度上解決夜間居民城市出行難題。
穩定的電力供應是點亮夜間經濟的關鍵。我國一貫高度重視發展電網設施,城市的電力覆蓋率達到了99.9%以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從未發生過大規模的停電。
二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異軍突起。
相比于歐美夜間經濟對線下消費(尤其是酒吧、餐飲、娛樂等)的倚重,中國夜間經濟近年來的發展離不開移動互聯網相關產業的異軍突起。
移動互聯網擴展了夜間經濟消費的空間。一些互聯網企業的數據顯示:21點到22點,是淘寶成交的最高峰,夜間消費占全天消費的比例超過36%;21點到23點,是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網站的訪問高峰,各大視頻網站流量猛增;在外賣餐飲方面,晚10點到第二天凌晨1點三個小時期間的訂單量出現明顯增長。
此外,移動直播類APP的興起,讓許多原本默默無聞的商場、餐飲店等成為“網紅打卡地”,每到夜間便人潮涌動。
與各地政府相比,對夜間經濟的關注,互聯網企業的積極程度不遑多讓。今年,阿里巴巴、京東、字節跳動、滴滴出行等企業紛紛發表了夜間經濟研究報告。
這些報告雖然不能展現中國夜間經濟發展的整體情況,但這一現象本身就說明這些互聯網企業已經敏銳地嗅到夜間經濟這片藍海將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商機。
2019年以來,發布過“夜間經濟”報告的企業以及報告名稱。王政淇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