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開發出制造納米晶體發光二極管的新技術
上傳人:未知 上傳時間: 2004-06-20 瀏覽次數: 66 |
利用藍光芯片要得到白光必須經過轉換,這便降低了效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將半導體材料制造成微小的納米晶體,這類晶體稱為“量子點”,調整其尺寸就能改變它們發出的光的顏色。但是,納米晶體表面需要涂一層有機分子,這會阻礙外來電子激勵量子點發光。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將硒化鎘量子點放置在一種稱為“量子阱”的結構上,利用量子阱為媒介間接激勵量子點發光。粗略計算表明,新方法能使發光二極管的效率比目前的產品高出一倍。該量子阱具有三明治結構,中間是一層很薄的半導體膜,外側是兩個隔離層。科學家將量子阱的上層制造得特別薄,厚度不足3nm,這樣就可迫使中間層產生的電子與空穴結合時,以變化的電場而不是光子的形式釋放能量。電場的作用使鄰近的量子點中產生新的電子和空穴,從而令它們結合并放出光子。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