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臺灣半導體設備本土化現況及未來
上傳人:admin 上傳時間: 2007-11-20 瀏覽次數: 569 |
以韓國為借鏡,政府目前將LCD設備與關鍵零組件國產化列為產業政策重點項目。其中設備產業自制率的目標是2008年達到50%、產值朝新臺幣630億元目標邁進,2010年以后維持自給率至少60%;而設備關鍵零組件自給率希望由2005年的20%提升至2008年70%、產值達175億元之目標。
對照LCD設備產業,半導體設備本土化則是一路走來篳路藍縷,相較于工業局所公布2005年臺灣LCD整體設備(含Array、Cell、Module、Inspection及Automation)自給率達21.96%,2005年臺灣的半導體整體設備自給率還不到15%,一來一往之間,發展較久的半導體本土化是遠不如LCD本土化,然而問題在哪里?業者與政府需做哪里些方式因應呢?臺灣半導體設備本土化現況及未來發展情形又會是如何呢?均將在下文討論之。
獨特的專業分工模式 引領臺灣IC產業向前沖
臺灣IC產業在歷經了30多年產、官、學、研界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實力在全球IC 產業已具備了一定的地位,2005年是僅次于美、日的全球第三大IC 生產國,IC產品產值達151億美元(約新臺幣4,989億元)。臺灣IC 產業與國外最大之不同點是在于專業分工的產業結構,因為在快速變遷的產業環境,以及與日漸增的擴大資本設備投資下,臺灣獨特專業分工模式,比起國際大廠,相對地符合產業趨勢需求。
目前國際大廠多以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甚至系統產品等上、下游垂直整合的經營方式,然而臺灣則是選擇采取上、下游垂直分工的經營型態,在集中資源于單一產業領域之術業專攻模式進行下,也確實獲得相當好的成效。
以臺灣的專業分工體系來看,截至2005年底為止,臺灣共有268家IC設計公司、8家晶圓材料業者、4家光罩公司、13家晶圓制造公司、33家封裝業者、35家測試業者、15家基板廠商、19家化學品廠商以及4家導線架生產廠商……等。
如此龐大且綿密的外圍相互支持廠商,讓臺灣以1個虛擬上下整合產業鏈與其它國家競爭,設計部分,臺灣設計業蓬勃發展,家數與產值(為新臺幣3,200億元)皆僅次于美國;晶圓制造部分,晶圓制造業靠著晶圓雙雄在全球持續雄霸(2005年臺灣晶圓代工市占率72.4%)以及全球第二大的DRAM業者加持下,產值已達新臺幣5,874億元;下游的封裝測試業也因上游優異的制造與代工能力,產值居于全球第一,為3,052億元。
就產品面而言,DRAM、SRAM等產品因進入市場較晚,已由美、日、韓等國占取先機,但仍有第二的優異表現;Mask ROM則由于國外大廠接連退出,而使得臺灣于近幾年皆獨占全球第一的地位。
然而就在號稱是半導體王國的我們,12寸晶圓廠故鄉的口號下,晶圓制造的所需的關鍵設備的掌握度卻遠遠的落后其它先進國家(歐美日韓)。根據半導體協會SEMI統計,2006年半導體設備需求達388.1億美元,其中臺灣地區超越韓國,達69.7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二。
看似美好龐大的市場,其實臺灣業者大部分只能在后段封測設備(占整體市場21%)上分得一杯羹,但是在前段關鍵制程設備,能夠有所發揮的業者卻少之又少(主要為漢民以及沛鑫2家業者)。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