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建筑照明效能及智能照明控制系統
上傳人:中鐵十八局集團有限公司(馬劍平) 上傳時間: 2007-11-08 瀏覽次數: 385 |
摘要:與地面建筑相比,地下建筑最大的特點是沒有天然采光,主要依賴人工照明。長期以來,地下建筑的照明設計沿用地面建筑的設計標準,照明效能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導致工作人員工作效率下降,身體健康受損,影響了地下建筑戰略功能和經濟效能的發揮。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對照明系統的節能和科學管理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地下建筑照明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電光源的不斷發展、新型光源的出現及智能照明控制系統的誕生,為解決以上問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地下建筑 照明 智能照明控制系統
與地面建筑相比,地下建筑最大的特點是沒有天然采光,主要依賴人工照明措施,因此,地下建筑的照明使用時間長、照度和可靠性要求高,潮濕對燈具及線路影響較大。長期以來,地下建筑的照明設計沿用地面建筑的設計標準,照明效能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工作人員長期在這種環境中工作,不但使工作效率下降,而且會出現視覺疲勞、頭昏、神經衰弱等癥狀,嚴重影響了地下建筑戰略功能和經濟效能的發揮,因此,必須對地下建筑的照明效能做具體深入的研究。
傳統的建筑自控系統一般只包括計算機網絡、設備監控、火災自動報警、安全防范等子系統,智能照明系統的發展相對滯后。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對照明系統的節能和科學管理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尤其是地下建筑照明能耗占電力能耗的比重大,照明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我國,照明能耗約占電力能耗的10~12%,而地下建筑照明能耗所占的比例更高,根據筆者統計,約占35%左右。因此,在地下建筑中,應把智能照明作為智能化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來考慮,合理選用光源、燈具及性能優越的照明控制系統,提高照明質量和節能效果。
1 地下建筑照明效能探討
照明可以人為地創造良好的光照條件,使人眼既無困難又無損傷、舒適而高效地識別所觀察的對象,從事相應的活動,并保證身心健康,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產品質量,減少各種事故。采用不同形式、不同大小的燈具,利用光照的方向性和層次性等特點還可以渲染建筑的功能,烘托環境的氣氛。
1.1 做好深入細致的效能研究,為照明設計提供科學的依據
照明質量的評價是一個十分復雜、涉及諸多因素的問題。長期以來,照明設計一直是以照明的照亮度、均勻度、立體感、眩光、顯色性指數和物體的顏色參數等物理量為標準進行設計和評價照明效果。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照明設計不僅在數量指標方面應達到標準的要求,更要綜合考慮人的視覺特性、舒適感、建筑照明藝術和節能等因素。不同亮度和色彩對人具有不同的視覺感受,不同人、不同時間、不同場所,甚至人的不同情緒都會反映出對亮暗和色彩的不同感受,照明設計要體現人和環境相互關系,營造一個舒適、明亮并富有藝術魅力的照明環境。
到目前為止,地下建筑照明效能的研究近乎于空白,缺乏科學合理的照度標準和以人為本的環境模式,再加上設計人員的水平、經驗參差不齊,使得照明效能的實現得不到保證,甚至會因為設計和運用不當,產生光污染,如眩光、頻閃、顯色失真,產生一些人們不需要的熱量、紅外線和紫外線等。
時代的發展要求我們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如果因循守舊,照搬照抄前人的成果,或只做表面上的修修補補,那樣我們的認識水平永遠都停留在當前的高度上,裹足不前。從事照明研究和設計的人員要到工程實踐中去,實際調查地下建筑的性質、規模、特點和要求,認真聽取用戶的感受和建議,切身體驗照明效能的實現,通過大量的試驗,得出不同地下建筑、不同功能單元及同一地點不同時間、不同人流量時的照度標準和環境模式。總之,提高認識的高度,把握以人為本的理念,在設計中兼顧科學性和藝術性,體現人和環境的相互關系,使工作人員樂于身臨其境并自覺維護,而環境有利于保護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
1.2 充分利用新產品、新技術,改善地下建筑的環境
改善地下建筑工作環境,提高照明效能可以采用以下措施,一是通過新型采光方法和材料有效地利用天然光;二是在人工照明中選用高品質的照明光源;三是對各類燈具進行無級連續調光和緩和的場景切換控制。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