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主體材料對紅色磷光OLED器件性能的影響
上傳人:LEDth/整理 上傳時間: 2015-01-05 瀏覽次數: 55 |
作者 | 李紅燕/張玉祥/張宏科/何海曉/竇琪超/朱 曉 |
---|---|
單位 | 西安瑞聯電子材料有限責任公司 |
分類號 | TN837.3 |
發表刊物 | 發光學報 |
發布時間 | 2009年10月 |
1 引 言
自1987年柯達公司C.W.Tang發明有機薄膜電致發光器件以來,因其在平板顯示技術中的巨大應用前景而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
OLED研究的目標是發展全色顯示終端最終實現產業化。紅、綠和藍三基色是實現全色顯示的重要方案之一,日本先鋒公司用這種方案實現了全色顯示。目前紅色、綠色和藍色器件都基本達到了實用化要求,但是紅光器件的發光效率和色純度還有些差強人意,因此紅光器件一直是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從早期直到現在報道的紅色熒光有機電致發光器件都是以Alq3為主體材料,分別摻雜4(dicyanomethylene)2methyl6(4dimethylaminostyryl)4Hpyran(DCM)、4(dicyanomethylene)2tbutyl6(1,1,7,7tetramethyljulolidyl)4Hpyran(DCJTB)、4(dicyanomethylene)2methyl6(1,1,7,7tetrametHyljulolidyl9enyl)4Hpyran(DCJT)、
tetraphenylnaphthacene(rubrene)∶DCJTB等獲得紅光。DCM是最早的紅色發光摻雜劑,其發射峰位于590nm,但濃度猝滅現象嚴重,亮度、效率和色純度都不好,不是理想的紅色發光摻雜劑。在此基礎上又有新的摻雜劑DCJTB[6~8](發光峰值610nm),濃度猝滅現象得到明顯改善,但是發光效率仍然不理想,效率<2cd/A。1999年以來,Hamada等應用兩步能量轉移的方法改善紅光器件特性,即利用Alq3∶rubrene∶DCJTB三源共蒸制作紅光器件,效率可以達到4cd/A。但是該工藝較復雜,兩種材料同時摻雜,摻雜比例很難控制。因此,人們開始尋求紅色磷光方面的突破,以4,4′bis(carbazol9yl)bipenyl(CBP)、bis(2methyl8quinolinolatoN1,O8)(1,1′biphenyl4olato)aluminum(BAlq)為主體材料摻雜Ir(piq)2(acac)等磷光摻雜材料,工藝操作簡單,但是效率的提高有限,對于實際應用要求還有一定距離。本文是通過與常規的磷光基質材料CBP和BAlq比較后發現,利用Zn(BTZ)2作為紅光發光層的主體材料,調整摻雜濃度后制作成紅色器件,其效率可達到12cd/A,對比其它CBP和BAlq為主體材料的器件EL性能,如色效率、亮度和純度都有明顯的優勢,可操作性強。
2 實 驗
2.1 設備及儀器
1)顯微鏡:上海永亨光電儀器制造有限公司;2)有機電致發光薄膜沉積系統:沈陽市超高真空應用技術研究所;3)HB17300SL3A直流穩定電源:中國鴻寶股份;4)超聲波清洗機(K8):奧聯科技;5)CPT2000光譜輻射計:北京奧博迪光電技術有限公司;6)OpticalPowerMeter1830C:Newport;7)SourceMeterKeithly2400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