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霍英東紀念館照明談博物館照明設計思路
摘要: 我所理解的博物館對照明的要求,其實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利用最低的光輻射實現對‘物’的切實保護,利用合理的光分布實現令人舒心的視覺環境”。——劉曉丹
項目信息
展陳設計與施工:廣東省集美設計工程公司
照明應用設計:黃敏聰、劉曉丹
智能控制:蘇俊文
照明工程:廣州名實照明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竣工時間:2012.10
霍英東紀念館座落于廣州南沙大角山北麓,毗鄰南沙天后宮。為了紀念霍英東先生一生的功績、對社會的繁榮、為國家的強盛、家鄉的發展及體育事業所做的貢獻而建,學習和弘揚霍英東先生所具有的高度社會責任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濃厚的民族自尊心。
紀念館總用地面積近2萬平米,展廳建筑面積大約1,300平米,主體建筑為嶺南風格建筑,由2間大廳、6間廂房和右側后花園而組成。展區結合霍英東先生生平事跡及建筑物本身特點,分為序廳、香江創業廳、北運物資廳、心系祖國、夢圓南沙廳、臨展廳等六個功能區及貴賓室和接待室,展示設計圖文并茂并結合實物,結合多個小故事穿插其中,借助多媒體技術,體現傳統與現代藝術的結合,全方位地展示霍英東先生傳奇光輝的一生。
序廳
序廳是整個紀念館最大的一個展廳,主要是介紹霍英東先生的光輝一生,這個展廳是要營造一個緬懷與繼承的歷史空間的氛圍。展示設計是以時間為主線,通過兩側玻璃墻上LED導光板燈箱版面的生平事跡文字信息,體現出霍英東傳奇的一生;燈光照亮的是地面的陰刻文字,十年為一題刻(從童年、青年、壯年直至老年)。燈光的設計思路是這樣的,當觀眾走到每個小單元對應的年代時,燈光通過紅外感應自動開啟,然后通道兩側龕柜內嵌入液晶電視,一段段霍英東生平的無聲畫面歷歷再現。整個空間形成靜思、懷念的氛圍,如一本打開的書,低聲地向觀眾述說著。
北運物資廳
四周玻璃柜內昏暗的海面背景噴繪結合天花頂部懸掛的朝鮮戰爭畫面,配合投影解說,營造出緊張的空間氛圍,照明通過舞臺水紋燈、LED無影支架燈、搖頭燈結合循環投影、實物圖片、充分表現此展廳的主題,凸顯當時環境的艱險及霍英東堅定的愛國情懷。
船模型是當年霍英東先生抗美援朝時期冒險沖破港英當局的海上封鎖,北運物資的“黑貓號”,這里運用的照明情景:當有觀眾進入紅外感應探頭的捕捉區域,搖頭燈自動開啟,從側上方對駁船的模型搖動,燈光運用的意圖旨在漆黑的海面上,營造港英當局巡邏艇的探照燈在海面搜索駁船的氛圍,與展廳的主題相符。
夢圓南沙廳
夢圓南沙廳主要是通過現代各種設備手段來傳播霍英東支持國家體育事業的相關事跡,展示內容以霍英東支持國家體育事業的相關圖片為主線順時針安排在展墻四周,申奧與奧運健兒奪金的畫面主次節奏分明的并列其中。此展廳的照明設計風格的宗旨是簡潔明快、時尚健康,整體照明色調偏冷,升華了“回饋社會、體育興國”的主題同時也突出了積極陽光的體育元素,使內涵更為豐富更具可看性。
此展廳是結合型材來做照明應用設計的,吊裝與立體的巴力軟膜燈箱主體結構展覽設計師選用的是規格140x60mm槽鋼,面蒙軟膜噴繪,在這么狹窄的空間,去除掉槽鋼的邊緣,真正安裝燈具的槽鋼深度只有不到80mm寬,在背板貼LED燈帶不失為一種照明手法,但展示設計師不希望整幅軟膜的畫面都是均勻發亮,因為噴繪的主題內容基本在軟膜的中間區域,所以設計師大膽地在槽鋼邊框周圍安裝FELLUX的超薄LED可遙控調光無影支架燈為最終的照明效果起到了很好的表現,也便于安裝日后的維護,并且現場的效果不錯,有韻律、也是一種照明手法,既能強調主題信息,也利于信息的傳播。
[NT:PAGE]
對話劉曉丹
《阿拉丁》:博物館通常對照明提出怎樣的要求?
劉曉丹:我所理解的博物館對照明的要求,其實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利用最低的光輻射實現對‘物’的切實保護,利用合理的光分布實現令人舒心的視覺環境”。
博物館照明要確定目的性,要看是哪種類型的博物館,由博物館展示設計的內容決定。但概括來說:分為理性和感性。理性的東西就是做博物館照明要有參照一定的依據和規范,譬如要結合國家文物局制定的照明規范去做設計;感性的東西很多,比如需要對受眾群體做出分析,需要去了解業主、設計師的想法,該嚴謹的嚴謹,該隨意的隨意。實際上他們并不關心照度多少、紅外線紫外線、眩光如何控制,他們更多的關心是照明否能很好地理解并把握住展示設計師的意圖,照明是否能制造一種強烈的情感觸動、與觀眾相連,而不僅僅是運用最新的照明裝置設備和手段去照亮一個圖示或是進行場景的重現。
《阿拉丁》:博物館照明的側重點是什么?應如何把握?
劉曉丹:不同的博物館類型側重點也不一樣,比如霍英東紀念館應歸類于社會歷史類博物館中的紀念館,展示設計的形式表現要強化敘事性和互動性,嚴肅中不失生動活潑。按照展示設計的腳本大綱及業主的期盼,強調人和空間之間的對話,它把注意力放在觀眾身上,注重觀眾的體驗。
《阿拉丁》:霍英東紀念館項目整體的照明設計思路是什么?傳達了怎樣的設計主題或理念?
劉曉丹:首先必須說明一點:如果單從照明傳達怎樣的設計主題和理念的話就有點虛了,照明是為展陳服務的,脫離了展陳設計的照明應用設計是沒有意義的,博物館照明必須結合展陳去設計。整體的設計思路根據不同的展覽主題,我們希望觀眾隨著展覽流線一路下來,能體會到不同主題空間氛圍的視覺變化及帶來的心理觸動,注重展覽氣氛節奏的變化。
《阿拉丁》:項目分為愛國傳奇、北運物資、南沙筑夢、香江創業等五個主題單元展示廳,這五個主題單元展示廳分別的照明設計思路是怎樣的?能否談談各個單元的燈光運用具有怎樣的特點?
劉曉丹:五個主題單元結合建筑貼點各分布在五個展廳里面,每個展廳一個單元,我們是結合每個單元的主題去做照明應用設計的,綜合運用照明的新產品、新技術并結合舞臺、投影、互動裝置等藝術表現方式力求能很好地襯托出展覽的主題和內涵,加強展示信息的傳播和交流。
《阿拉丁》:能否談談此項目給您印象最深刻的某一處設計?為什么?
劉曉丹:單純從照明上講沒有特別印象深刻的地方,因為每一個主題我們都投入了心血在里面去做方案。非要說深刻,我覺得是做方案的階段和調試階段與各專業的配合令我印象最為深刻。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單純的文字圖片已經很難滿足觀眾所需要的信息量。所以這個館大量地采用了數字高科技輔助系統,使展示手段、照明突破傳統的照亮文字說明、圖版圖示的做法,強化展覽信息的傳播和交流。傳統的燈光做法相對是很僵化生硬的,因為這個館不同于一般的器物類基本陳列的博物館,對光照度沒有嚴格的限制。所以在燈光的色彩應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印象最深刻的都是燈光與多媒體互動科技的聯動,強調和觀眾的對話,注重觀眾的體驗,尤其像這類敘事性的主題展覽,多媒體、視頻動畫、影像處理、舞臺燈光、專業展示燈具、智能控制系統的結合為博物館表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大幅的畫面,豐富的色彩,配合鏗鏘有力的解說、字幕、音效、為博物館展示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燈光與故事投影畫面的某個亮點細節的配合開關演示、與音效解說穿插配合等等。我認為,投影本身就是一種有豐富表情的“光”。
《阿拉丁》:此項目是如何處理自然光和人工光之間關系的?
劉曉丹:本館建筑環境是仿造的傳統嶺南庭院民居,兩進院落中軸對稱布局。因臨時改變建筑用途,而并非標準展覽館建筑。每個展廳的自然光都很強,不利于展覽,經過展示設計師處理后,采光基本借助人工光,因現場的自然采光不利于展覽展示,更不利于于主題氛圍的營造,故以人工照明為主。展示設計師通過在原建筑的空間內植入方盒空間,在靠近原建筑滿洲窗兩側分別增加烤漆玻璃幕墻,利用烤漆玻璃幕墻過濾掉近60%的日光。在烤漆玻璃展示的另一側安裝線型埋地燈,選用3000k色溫的光源,這樣做既可以將展廳的自然光與人工光形成一個過渡,同時也豐富了空間的層次。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