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古建】NO.3 祖廟LED照明的嶺南“情與愿”
摘要: 確定以“情?愿”為主打設計理念的照明改造設計方案作為最終設計方案,情’為體現祖廟與市民的情感相連,‘愿’則體現市民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佛山祖廟位于廣東省佛山市城區祖廟路的鬧市中,始建于北宋元豐年間,原建筑于元代末年被焚毀,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以后經過二十多次重修、擴建,終于形成一座規模宏大、制作精美、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厚地方特色的古建筑群。
祖廟建筑群占地3500平方米,由排列在南北中軸線上的萬福臺、靈應牌坊、錦香池、鐘鼓樓、三門、前殿、正殿、慶真樓、葉問堂、黃飛鴻館等建筑物組成,結構嚴謹、體系完整。它與肇慶悅城龍母廟、廣州陳家祠合稱為嶺南古建筑三大瑰寶。
自上世紀90年代起,祖廟先后經歷了幾次照明改造,從上世紀90年代采用霓虹燈照明,到后來逐步換用了初期的LED彩虹管。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照明技術不斷在發展,作為佛山文化甚至是嶺南文化的杰出代表,祖廟景觀照明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原先的景觀照明效果已達不到現今的需求,因此,祖廟的景觀照明改造工程也被提上了日程。
佛山祖廟照明改造前實景
從2011年6月開始,祖廟開始向全社會征集照明設計方案,然而首個設計方案由于“太陰柔,失莊重大氣;太花哨,墻體裝飾內容過于繁雜”等原因遭到不少學者的反對。接下來的設計方案出爐也一次次地掀起波瀾,爭議主要集中在照明主色調方面。民間觀點認為,祖廟作為嶺南文化特色的代表,體現的應是包容性強的水性文化,所以主色調應突出碧綠色;而精英觀點認為,祖廟是慶祝或祈福活動的場所,紅色與金色正好可以體現氣氛。
經過社會各界多方代表先后舉行三輪研討會,歷時半年,經過廣泛討論后,最終確定以“情•愿”為主打設計理念的照明改造設計方案作為最終設計方案。‘情’為體現祖廟與市民的情感相連,‘愿’則體現市民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明工程歷時一年半,改造范圍包括祖廟古建筑外圍的祖廟牌坊及其周邊幾百米長的圍墻和雙龍壁。照明主色調最終敲定采用高雅大氣富有層次性的線性白光泛光突出大門的整體性、立體感和層次性,圍墻采用暖白光LED燈帶勾勒,雙龍壁采用冷白色泛光照明凸顯雙龍壁本身的立體感與精美工藝。
在該照明工程改造項目實施過程中,最主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對祖廟原始建筑結構進行最大化的保護,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建筑外觀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實現和還原設計師的設計構想。為了秉承古建筑的完整性和原汁原味的理念,工程采用了隱蔽性良好的燈具,達到照明與建筑本身渾然天成的效果。整個改造工程為極大減少金屬固定安裝,全部采用了輕質材料燈具,包括防水高亮度線型泛光燈、靈亮防水LED軟條、36LED高亮度防水泛光燈和燈光控制系統:在斗拱和飛檐下方安裝防水高亮度線型泛光燈,可任意選擇其色溫和亮度,具有尺寸小巧纖細、隱蔽性好的特點,安裝在三個斗拱處的燈具為了達到更好隱蔽效果,因此配合墻體的顏色將它們的表面顏色涂為紅色;在圍墻輪廓安裝了同樣尺寸纖細、隱蔽性好的靈亮防水LED軟條,因其可靈活調整以最大限度貼合附著體;地面的射燈則選用色溫和亮度可任意選擇且防水性能良好的36LED高亮度防水泛光燈。
佛山祖廟照明改造后實景
祖廟牌坊
另外,通過使用E:CUE控制系統來實現平日場景與節假日場景兩種照明場景效果,以滿足節日和平日環境下不同的照明需求。在平日場景中采用了暖黃色調,與周圍暖黃色為主的城市照明融為一體;而在節假日場景中采用了暖白色調,在三個地方采用了不同亮度的燈光,讓正門的燈光帶有引導性,用中間亮、兩側暗的照明設計造成了雄偉壯觀的視覺沖擊,在保證整體明亮度的基礎上,分出三種亮度層次,保證牌坊的整體性的同時還增加了立體感。
本期策劃鏈接: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