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LED企業是否擁有對抗國際巨頭的“彈藥”?
郭金霞:我們一直在說國內沒有什么核心的LED專利,我覺得這個話可能有點不好。因為國內的專利,其中LED的專利就有十幾萬件,這么龐大的專利數據,里面肯定有金子。所以我們要說有沒有彈藥,我說有,只是我們沒有認真地去發覺它。我們不想去挑起訴訟,但是能發一些警告,告訴他,我們也有知識產權,你要進來的時候要尊重我們的知識產權。另外我們要做好準備,以備他們挑起的時候我們可以回擊。而且專利是偏向于應用的,專利要不就是一種方法要不是一種產品,所以是偏應用的。這么大的專業數據,我們國內在應用方面做得也比較合適,有期望就有突破,。我們一直在不斷地申請,也在不斷地布局。專利是一個積累過程。
劉羽波:我非常贊同郭博士的判斷,中國企業是否擁有這些“彈藥”?中國企業怎么擁有“彈藥”?你有專利就等于擁有“彈藥”嗎?這不是完全匹配的邏輯。我們先看第一點,就是中國企業能不能擁有、是否可以擁有LED的“彈藥”?從技術系統的進化來看,每個系統的進化都是有嬰兒期、成長期、爆發期、隕落,這是一條曲線圖。對于中國企業而言,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現在是制造業大國,LED很多制造都在中國,就是說我們是擁有一個牛市,就是處在技術系統的爆發期,專業量特別大的地方。所以剛才郭博士說中國有十幾萬件專利是很正常的。但是有專利就有彈藥嗎?這里面有兩個概念的問題,第一是技術創新力是不是等于技術競爭力?技術創新力是技術競爭力的前提,技術競爭力除了創新之外,還希望對專利有布局能力、運用能力。只有技術創新加布局加運用能力才是創新力,但是這種情況下市場會出現四種主體,一種是創新比較高、競爭力比較強的,像幾大巨頭飛利浦等。還有一種是技術創新力很強,但是技術競爭力很弱,我們中國的科研人員布局和運用能力是相對比較差的。還有一種很特殊的,就是技術創新力不是特別強的,但是技術競爭力很強,例如富士康。大家覺得富士康是代工企業,但是他在國際上有非常多的許可,他的運營帶來很多價值。
企業要布局、創新,但是這種要求企業都可以做到嗎?其實很多企業是沒有辦法做到的。那么企業如何實現這一點?他必須要內化成自己的動作,但沒有考核又沒有獎金,為什么要做這些?所以這個有很多管理、資金的問題。一家企業想有競爭力的話,應該是一系列的工程,而不是簡單的申請專利就可以的。
知識產權執法力度弱 侵權成本少 導致企業缺乏創新動力?
商 松:今年又逢甲午,我們號稱一流的艦隊是東亞最強的,但是我們被小日本打敗了。同樣是拿著洋槍洋炮,我也認為國家隊太差了。原因是機制,我們也派人學了,但是學的是皮毛,我們最終得到的是幾十萬專利,但是最終的結果輸在具體的戰術、配合、演練上。知識產權對我們來說同樣是舶來品,80年代的時候我們跟美國談判,很多知識產權歷史回憶談到了,是被迫無奈寫入的知識產權,然后知識產權的建立過程都拿來當做談判的籌碼。在中國這樣幾千年文化的國家,要建立一個舶來品的文化,要操作和使用就更難實現。我們談到的檢查性的問題,執法是否嚴格的問題,固然有很多皮毛的問題。
國外出售核心專利 這種“洋武器”我們購買嗎?
朱韶斌:我們國內的企業在硅谷建立專門的部門做專利交易,他們往內收也往外賣。其實國內企業已經在做了,他們在慢慢地積累一定的經驗。我同意你購買專利,那個不僅僅是一個國家,比如LED專利,有中國、美國、日本、德國,還有其他歐洲市場,他在一個市場找你麻煩的話,你可以在別的市場制約他。
商 松:我直接談一下LED,你談到知識產權的交易這件事情是非常困難的,用我們很熟悉的幾個老板的話說,就那幾張破紙,紙比錢還貴嗎?現在是紙比黃金還貴。怎么評價?為什么值這么多錢?現在一些LED企業,對他們來說都有著非常成熟和成功的經驗,因為他們都是產業中的一部分,都有充分有效的上游,不管是材料還是設備,他們知道如何把價格壓到最理想甚至超值。反過來說,對這幾張紙來說一籌莫展,我們沒有辦法像金子那樣有價位。知識產權的價值,不光是現在不存在,以后若干年也可能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