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之光】穩穩的幸福
摘要: 今年10月的最強臺風“彩虹”在粵、桂、瓊三地肆虐,正面受創的湛江市一度停水停電,陷入一片黑暗,一些偏遠地區更是翻出塵封多年的“火水燈”,悠悠地點上。屋外狂風亂竄,燈罩里的火苗卻依舊平靜安穩。
今年10月的最強臺風“彩虹”在粵、桂、瓊三地肆虐,正面受創的湛江市一度停水停電,陷入一片黑暗,一些偏遠地區更是翻出塵封多年的“火水燈”,悠悠地點上。屋外狂風亂竄,燈罩里的火苗卻依舊平靜安穩。
“火水”是粵語方言,翻譯成普通話,即是“煤油”。據記載,早在9世紀的巴格達,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煤油燈。直到1852年,波蘭藥劑師依格納茨·盧卡西維茨(Jan Józef Ignacy ?ukasiewicz,1822~1882年)發現從原油中提取煤油要快得多,由此發明了近代的煤油燈。
煤油燈在西方迅速普及開來,但直到清末,才隨著列強的鐵騎敲開了中國的大門。為了推銷自己的石油產品,一些國外石油商人開始將煤油燈免費提供給中國人試用,先進的燃料和數倍于老油燈的亮度,使它在幾十年間漸漸占領了中國的照明市場。可以說,煤油燈的入侵比任何長槍短炮還來得徹底和深入人心。
解放初期至六七十年代,在沒有通電的農村地區,煤油燈還是最主要的照明工具。當時,煤油跟其他生活必需品一樣,要憑煤油票到供銷社購買,不可多得。因此,勤儉持家的女主人會通過調低煤油燈的亮度來減少耗油量,一家人吃飯、孩子們寫作業、女人們縫補衣物,全都圍坐在一盞燈下完成。
罩子燈下的學生時代
“常年帶個玻璃帽,常喝濃酒醉不倒;沾點火星發脾氣,頭上呼呼火直冒!”舊式煤油燈的燈頭通常是銅制的,燈座和擋風用的燈罩則用玻璃制成,燈芯是純棉的細繩。燈頭四周有多個“爪子”,旁邊配有一個用于控制燈芯上升或下降進而控制燈的亮度的小齒輪。燈芯一端穿過燈頭,另一端伸到燈座內,當燈座內注滿煤油,便可將煤油吸到繩頭上。最后用火柴點燃繩頭,并罩上燈罩即可,但還需要注意及時把燒過的部分剪掉——這就是家常用的罩子燈,與戶外用的馬燈一起,一個主內,一個主外,肩負著家庭照明的重任。
為了節省煤油以及買燈的費用,用小巧的玻璃瓶比如墨水瓶自制“煤油燈”是那個年代非常普遍的做法。在墨水瓶蓋子中間打一個大小適宜的洞,插入一個薄鐵片卷成的小圓筒,取一段棉繩做燈芯,讓燈芯上端從小圓筒穿出,瓶子盛放煤油,點燃即可照明。可是,這種燈的油煙很大,火苗穩定性差。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