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之光】穩(wěn)穩(wěn)的幸福
摘要: 今年10月的最強臺風“彩虹”在粵、桂、瓊三地肆虐,正面受創(chuàng)的湛江市一度停水停電,陷入一片黑暗,一些偏遠地區(qū)更是翻出塵封多年的“火水燈”,悠悠地點上。屋外狂風亂竄,燈罩里的火苗卻依舊平靜安穩(wěn)。
相較之下,罩子燈就科學多了。因為點燃后,被加熱的空氣被限制在燈罩內,熱空氣的密度小,會在燈罩內上升,使得燈罩上下形成壓力差,內部空氣流動速度加快,讓火焰獲得更多空氣,燃燒得更加充分,減少了燃燒后的煙霧,同時提高了亮度。
馬燈相伴的快意人生
馬燈也是煤油燈的一種,可以手提、能防風雨,過去人們騎馬夜行時常將其掛在馬身上用以照明,馬燈因此得名。據說,從前的汽車是沒有車燈的,最早的汽車前大燈使用的就是與馬燈類似的手提燈。如此看來,相比居安于室內的罩子燈,馬燈下的生活更顯顛簸而快活。
雖然同是由燈座、燈頭、燈罩幾個部分組成,馬燈的結構卻更為復雜。一個鐵架既是底座也兼當儲油盤,外側開一個圓形小孔,便于加煤油。中部是弧形玻璃罩,既能防風又可以增亮,以相交的兩根鐵絲圍著作為保護,罩內下方是燈芯,燈帶的一端伸入油盤,另一端從伸入罩內。燈頭部分有燈框、燈系和能夠上下提取的帶有排煙口的控制蓋,提拉控制蓋,形似帽檐,可以將玻璃燈罩取出和固定。細細的拎把嵌于兩側,便于提拎。
現代煤油燈
作為煤油燈的衍生物,汽燈的使用范圍就沒那么廣了。六七十年代,夜里召開群眾大會的時候,常高高懸掛著明亮的汽燈;或者在過年的時候,古老村子里搭臺子唱戲,汽燈又被用作舞臺燈光……
與舊式煤油燈不同,汽燈的工作原理類似于酒精噴燈,通過燃燒煤油蒸汽,加熱含有二氧化釷的紗罩,使其發(fā)出耀眼的白光。同時在煤油蒸汽燃燒的過程中加熱管道內的煤油,加快煤油蒸發(fā)成煤油蒸汽,不斷地供給燃燒。其亮度很高,且燃燒不產生黑煙,是介于煤油燈與電燈之間的產物,短暫到還沒有被普羅大眾廣泛認識便已被電燈取代。
今天,煤油燈在一些地區(qū)仍然吃香,很大的作用是“守夜”。在廣東遂溪就有這樣的風俗:每逢過年,就要連續(xù)點上三到七天的“火水燈”,白天黑夜不能間斷。燈罩賦予火苗安定的環(huán)境,煤油燈予人穩(wěn)穩(wěn)的幸福感。
煤油燈使用指南
1. 將棉質燈芯置入燈頭,通過旁邊的齒輪控制松緊,太緊燈芯吸收不到足夠的煤油,太松火苗會四處擺動。
2. 用剪刀將燈芯剪平整,使之與燈頭持平,把線頭和邊角去掉。
3. 選用干凈的煤油,注入燈座至不超過7/8的位置,把不小心溢出的煤油擦干凈。
4. 將帶有燈芯的燈頭放到燈座上擰緊,放置10分鐘左右,讓燈芯充分吸取燃料。
5. 通過齒輪把燈芯往下調節(jié),與燈頭持平。
6. 確保燈罩是干凈并且干燥的,濕的玻璃燈罩遇熱容易破裂。
7. 點燃燈芯,將燈罩放在燈頭上,把火調大直至開始出現煙霧,然后將火調小,煙霧消失。
8. 當燈罩達到一定溫度,火苗中又會冒煙,這時再將火調小。對于管狀煤油燈來說,這是很常見的。
9. 熄滅燈時,將燈芯調下,一邊在燈罩上方往里吹氣,一邊用手遮擋,確認火已熄滅。
10. 使用后將燈罩取下,清洗或者擦拭干凈。
11.若長期不使用,則將燃料倒出,取出燈芯,并將燈罩安置好。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