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之光】LED的色彩進化史
摘要: 2014年,三位日籍(裔)工程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因發明“高效藍色發光二極管”(亦即藍光LED)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在照明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在非照明界卻也激起了不少質疑的聲音,更有無知者揚言:那么費勁干什么?直接在白色LED上套個藍色燈罩不就好了?
2014年,三位日籍(裔)工程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因發明“高效藍色發光二極管”(亦即藍光LED)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在照明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在非照明界卻也激起了不少質疑的聲音,更有無知者揚言:那么費勁干什么?直接在白色LED上套個藍色燈罩不就好了?
這種本末倒置的言論不足掛齒,但單從光色去看,LED的歷史也可以說是一部“集齊多色以召喚白色‘神龍’”的勵志劇。
電致發光
1907年,英國工程師Henry Joseph Round首次在實驗中發現了“電致發光”現象——在施加電流時,碳化硅(SiC)晶體中出現了發光現象。1927年,當時的蘇聯科學家Oleg Losev再次注意到這一現象,并在蘇聯、德國以及英國的科學期刊上發表了自己的發現和研究成果。然而,受材料制備、器件工藝技術的限制,這些發現并沒有被進一步應用起來。
20世紀50年代初,半導體物理學的發展為電致發光現象提供了理論基礎,而半導體工業為LED研究提供了純凈、摻雜可控的半導體晶片。1955年,美國無線電公司的Rubin Braunstein在絕對溫標77的室溫環境下給砷化鎵(GaAs)等半導體電子二極管通上電,由此發現了紅外發光現象。1961年9月,美國電子工程師James R. Biard與Gary Pittman在以砷化鎵(GaAs)為材料的二極管中發現了900nm的近紅外光……
“血色浪漫”
1962年,當時還是GE公司的一名普通研究人員的Nick Holonyak Jr.與S. F. Bevacqua合作,使用磷砷化鎵(GaAsp)材料制成了紅色發光二極管。這是第一顆可見光LED,被視為現代LED之祖,Nick Holonyak Jr.也因此被尊為“LED之父”。
然而早期磷砷化鎵LED的光效只有白熾燈的1/100,后來氮摻砷化鎵LED也只有白熾燈的1/10,無法應用在照明上。但其穩定性和可靠性很高,可用作設備的指示燈,甚至數字和文字的顯示。但這種紅色LED當時還非常昂貴,單個價格竟然高達200美元。直到美國孟山都公司(Monsanto Company)投資批量生產LED,并將其應用到信號指示燈領域,紅色LED才得以商業化。
到了70年代,仙童半導體公司(Fairchild Optoelectronics)利用Jean Hoerni的半導體平面處理技術(planar process),配合復合半導體芯片和新的封裝方式,開發出更為平價的LED設備。另一方面,科學的嘗試沒有止步,磷化鎵(GaP)和碳化硅(SiC)等新材料的引入不僅提高了LED的發光效率,并將LED的發光光譜擴展到橙光、黃光和綠光。
1972年,美國電子工程學家M. George Craford發明了第一個黃色LED,并大大提高了紅色及紅橙色LED的亮度。在一片“血色浪漫”之中,更多的色彩開始鋪開。到20世紀70年代末,LED已經出現了紅、橙、黃、綠、翠綠等顏色,但依然沒有藍光LED。
從紅光到白光的距離
1973年,松下電器公司東京研究所的赤崎勇開始了藍光LED的研究。后來,他和弟子天野浩在名古屋大學合作進行了藍光LED的基礎性研發,經過反復實驗,他們成功制成了氮化鎵結晶,并于1989年首次發明了藍色LED。
1993年,在日本日亞化學工業公司(Nichia)當技術員的中村修二經過數百次的實驗,用短短四年時間克服了兩個重大材料制備工藝難題:高質量氮化鎵薄膜的生長和氮化鎵空穴導電的調控,獨立研發出了大量生產氮化鎵晶體的技術,并成功制成了高亮度藍色LED。后來人們在藍光LED的基礎上加入黃色熒光粉,由此得到白色光LED。利用這種熒光粉技術,就可以制造出任何光色的LED。從紅光到白光,只差一個“諾貝爾”的距離。
另一方面,各大巨頭都加緊了對提高LED光效的研究。2006年,白光LED的光效已經達到130lm/W左右,成為僅次于氣體放電燈的高效率電光源。如今,各種色彩的LED已經在我們看得見或看不見的地方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幾年前,Nick Holonyak Jr.在接受采訪時感嘆:“那就是當時發生的事情,但我感覺這件事情發生的時間像遠沒有50年那么久。”其實,要把LED的發明前科學家們所做的探索也算進去,那么,LED的歷史也差不多可以跨進100年了,不算長,但卻是從顏色,到光效、壽命等全方位的進化史。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