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舟山普陀大劇院外立面照明設計
業(yè)主單位:舟山普陀區(qū)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建筑設計:上海復旦規(guī)劃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光藝術作品營造團隊:浙江永麒光藝
項目位置:舟山市普陀區(qū)東港街道海洲路 669 號
建筑面積:24,000 多平方米
完工時間:2014 年 2 月
舟山是我國第一個以群島建制的地級市,舟山普陀區(qū)位于舟山群島東南部,因境內佛教勝地普陀山而得名。因海而生、因海而興,這里的海洋文明源遠流長,佛教發(fā)展歷史悠久,佛教文化資源豐富,因而形成了以海洋文化、佛教文化為核心,集自然海島風光為一體的、獨特的旅游優(yōu)勢。
普陀大劇院是舟山普陀區(qū)的文化中心,屹立在蜿蜒的海岸線上,與對面的普陀佛島遙相呼應。普陀,佛教《華嚴經(jīng)》中“一朵美麗的小白花”之意。普陀大劇院有著動感的曲線輪廓,外層覆蓋白色六邊形巨網(wǎng)表皮,遠觀仿若一朵涌起的白色浪花,近觀猶如白色巨型漁網(wǎng),既表達了海洋城市的全球化視野,又展現(xiàn)了普陀的宗教文化特色,是一座造型獨特、文化內涵豐富的地標性建筑。
普陀大劇院的照明設計,在充分分析環(huán)境特征、建筑結構的基礎上,結合建筑的內涵、功能特點以及普陀地區(qū)的人文特色,以“海洋之光”為設計主題,打造了一個極具特色且能落地實現(xiàn)的光藝術作品方案,榮獲了“2016 年亞洲照明設計獎銀獎”、“2016 年中照獎一等獎”等殊榮。
以光為筆
光藝術作品營造團隊以光為筆,將大劇院外立面變成巨大的畫布,通過具有象征意義的元素將普陀的文化、地域特色進行形象化、符號化的表達:海浪、水波、魚群等元素完美、柔和地展現(xiàn)出海洋文化的精髓;蓮花元素代表著普陀的佛教文化;四季、水墨等元素則體現(xiàn)的是普陀的自然風光,展現(xiàn)出普陀的地理位置所蘊含的獨特氣質。
此外,光藝術作品營造團隊還根據(jù)劇院重大活動的主題設計燈光畫面,例如,隨著音樂季的到來,一個個跳躍的音符出現(xiàn)在了碩大的燈光墻上,體現(xiàn)了景觀照明的功能性。
光影畫面交替變幻,在建筑曲面結構的作用下,又增添了一種飄逸、靈動的視覺美感。
見光不見燈
光藝術作品營造團隊秉承“藝術與科技結合,不僅要精于設計,更要注重實現(xiàn),必須以最終實現(xiàn)為準”的設計理念,將項目中所用的43,000 多套燈具與建筑的幕墻結構完美結合,隱藏在幕墻外層六角形連接桿內側,朝白色里層幕墻投光,在技術上為國內外首次在非規(guī)則曲面建筑上大規(guī)模使用多點式間接光的光藝術作品。
這種獨特的燈具隱藏設計,實現(xiàn)了以點現(xiàn)面,卻只見面不見點的光藝術效果,使得光與建筑渾然一體,真正地做到了“見光不見燈”;又因為是間接光照明,光線柔和細膩,有效地避免了眩光,將“月光法則”的奧妙發(fā)揮到極致。
該項目實現(xiàn)了燈光與建筑、藝術與科技的巧妙融合,讓普陀大劇院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點綴在東海之濱,為這座海濱旅游城市增添了更多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