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曾以設計師的身份參與過哪些燈光節?
葉勇進:我參與過 2012 至 2014 年的廣州燈光節,其中一些作 品也獲得了優異的成績。我的作品大部分是以自然元素為創作 素材,形態優美,具有親和力、藝術感染力及視覺沖擊力。
作為燈光節的表現形式之一,燈光裝置有哪些優點?
葉勇進:相比當前其他公共藝術形式,燈光裝置的優點主要表 現在光所產生的魅力,它表現的是光與物的野性。形沒有光, 缺乏故事的理念;光沒有形,缺乏故事的意境和外在的美麗。 兩者完美結合,能產生神奇多變的效果。
讓您印象深刻的燈光裝置有哪些?
葉勇進:比如廣州燈光節的天鵝、蘑菇、蝶變等。這些作品最大的 特點就是以自然生物為素材,仿生性強,有生命力,拉近了人與自 然的距離,讓人仿佛在與動物對話。
不少燈光節最后的實施效果和設計相比差距很大,您 認為原因是什么?
葉勇進:可能是因為專業隊伍、評審單位或者組織單位,對技術、 作品意念了解得比較少,或者資金不到位,與生產廠家沒有對接好, 導致作品出來后跟想象的效果有很大的差距。其實,國外有名的燈 光節,藝術家通常會花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準備作品,并且得到 了政府資金上的支持,所以最終我們看到的是他們用心創作的、工 藝較為精美的,亮化效果、主題表現與環境相匹配的好作品。
國內外燈光節的差距體現在哪?
葉勇進:國外的燈光節參與的設計師領域豐富,所以燈光作品也更 豐富,創作思維更靈活。比如歐洲國家喜歡藝術的人很多,許多人 會自愿自覺地去參與燈光設計這項有意義的活動,其中就包括各個 領域的設計師,從而產生了很多有趣的、有水準的跨界作品。另外, 國外燈光節并無特定主題,多是根據場地環境情況,讓藝術家或者 設計師自由發揮,最終呈現的作品內容更豐富,創造力更強,藝術 價值更高。
而國內的燈光節,首先創意理念、表現手法相對而言就比較單一、 簡單。另外,我感覺設計師對于國內燈光節的參與度并不是很高, 而這其中有一部分是因為經費的問題。精心的創作需要付出很多的 時間、資金成本,但是國內燈光節對于設計師的補助太少了。比如 古鎮燈光節需要設計者先出資制作,通過評審入選之后,才能收到 一萬塊錢補助;而廣州燈光節只有獲得前三名的作品才有費用,其 他參加的都沒有。
目前,國內掀起了打造燈光秀的熱潮,您如何看待這 種現象?
葉勇進:燈光秀是呈現城市歷史文化特點、彰顯城市魅力、帶來商 業價值的一種很好的形式。以法國里昂燈光節為例,它在貝勒庫爾廣場、市政廳旁的泰雷歐廣場、富維耶圣母院等傳統標志性建 筑設計燈光秀作品,這些建筑本身承載著歷史和文化。通過標 志性的建筑更能體現這個時代的科技進步,讓游人體驗到傳統 文化與現代科技建筑相碰撞,內容主題與建筑“氣質”相契合, 讓城市的歷史變得豐厚和靈動起來。
由于國內城市建設迅速發展,各大城市的 GDP 不斷增長,以及 目前國內大中小城市都在進行城市規劃建設,每個城市都想展 現自己的特點、特色。正是由于燈光秀在提升城市的市容面貌 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很多城市都在打造燈光秀項目, 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但是,多數城市的燈光秀都是采用樓體 群聯動的形式,做得也是千篇一律,并沒有體現城市特色,讓 人感覺非常遺憾。
國內燈光秀整體水平如何?有哪些優勢?又有哪些 不足?
葉勇進:其實國內這幾年來也出現了一些比較優秀的燈光秀作 品,它們的意念表現豐富多彩;充分運用聲光電技術;設計主題、 作品造型都十分突出;體量、材質、顏色、表達形式較多,較廣; 氣勢、氛圍及光源的應用均與創作思想相吻合。
但是,國內大多數燈光秀在整個組織策劃中,有一個比較突出 的問題,那就是作品展示與現場場景之間的配合不足。比如有 的作品需要有水才能呈現出很好的光影效果;有的需要空曠的 空間和錯落有致的地貌,才能讓作品的穿透力更強;有的需要 人造的雨滴和霧化效果,來表現作品的意境和故事。但這些往 往沒有得到較好的場景化配合,造成了作品不能釋放它的光芒 和文化內涵,減弱了作品的生命力。
未來國內燈光秀的發展趨勢如何?
葉勇進:第一,科技手段、技術手法要提升;第二,目前,我們 主要將智能系統應用在大場面的亮化上,但是小作品應用得卻比 較少,相信未來會應用得越來越廣泛;第三,展示的方式可以層 出不窮,形式可以多樣化,像以物、空氣、水、地為有形的載體 集合;第四,挖掘、應用各種發光材料,比如采用化學發光材料、 植物發光材料等;第五,我們可以采用 3D、 4D、虛擬現實技術、 激光、投影、LED 軟帶等來做一些新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