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篇:國外燈光藝術裝置的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 20 世紀 30 年代
社會背景:20世紀工業革命的開啟讓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 覆地的變化,生活方式的改變讓人們的娛樂活動逐漸多樣化, 審美觀也出現了不同形式的變化。其中,把燈泡簡單的閃爍 運用到藝術品上,這是最初期的燈光藝術裝置。
作品特點:后工業社會風格
代表人物:拉茲洛·莫霍利 - 納吉 ( 燈光藝術的奠基人 )
代表作品:《光 - 空間 - 調制器》
第二階段 20 世紀 30 年代 20 世紀 60 年代
社會背景:這一時期藝術家們研究和試驗各種光源對人的心理 影響,用心理空間來替代物理建筑空間。同時,藝術作品不再 局限于利用燈泡為媒介,開始運用機械控制的霓虹燈、熒光燈 等,并與影像科技緊密聯系,讓投影、錄像等元素也進入了裝 置藝術的創作中來。
作品特點:注重空間美感、動態藝術融匯科技手段
代表人物:馬塞爾·杜尚、丹·弗萊文、羅伯特·勞申伯特、 基斯·索尼爾、海因茨·馬克、羅伯特·歐文、詹姆士·特 勒爾
代表作品:《噴泉》、《光芭蕾》、《光能發動機》、《光之像》、 《光之柵欄》、《呼吸》、《Fold折疊》、《羅丹火山口》、 《Untitled (25NOR)》、《束縛》
第三階段 20 世紀 70 年代
社會背景:這時期人權思想的崛起,藝術家們人文意識增強, 越來越多的藝術家作品出現強烈的環境、政治等傾向,裝置 藝術范圍越來越廣闊,開始試驗在作品中加入電影、電視和 錄像等新的視覺藝術手段。
作品特點:主題千奇百怪、荒誕風格、數字化
代表人物:布魯斯·瑙曼、羅伯特·莫里斯、索蕾達·塞維 婭、吉田克朗、路西安諾·法布羅
代表作品:《充滿黃色燈光的鉆石形房間》、《5個步操男人》、 《無題(圈與燈)》、《黃金的意大利裝置》
第四階段 20 世紀 80 年代
社會背景:20世紀80年代,燈光藝術裝置開始利用電腦 控制的激光和鹵素光,發光二級真空管等材料作為媒介; 80年代末期開始出現了感應型的燈光技術,人們開始利用 計算機信息系統對燈進行控制,使得其對一定的環境和觀眾 的行為動作有互動和反饋,從而創造出互動型的光藝術。
作品特點:表達方法更豐富、題材更廣泛
代表人物:羅貝、托若斯、白南準、加里·希爾、大衛·艾 爾蘭德、丹·弗拉文、布里吉特·科萬茨
代表作品:《錄像走廊》、《突發的獨載》、《包裹世界》、 《電視花園》、《啟示錄森林》、《紀念碑們》
第五階段 20 世紀 90 年代
社會背景:這一時期人們的思想由人權思想轉成人文思想,社會居 室趨于穩定,人類與環境、生態之間的關系被更多的人所關注, 反思自身成為了20世紀末裝置藝術的主題。與此同時,90年代 裝置藝術開始進入大學課程,形成了系統的教學理念,裝置藝術 逐漸成為一門獨立且成熟的藝術門類。
作品特點:系統化、媒體技術廣泛使用、環保
代表人物:塞里斯·懷恩·埃文斯、柯妮麗婭·帕克、阿康奇、杰 特洛娃、翠西·艾敏
代表作品:《破譯密碼》、《冷暗物質——部件分解圖》、《馬可 中心展覽廳的再改建》、《馴化金遼塔》、《我的心將永遠追隨你》
第六階段 進入 21 世紀
社會背景:隨著半導體照明及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基于 LED 的 數字空間與互動技術更加容易實現,更具優勢。在數字技術的推 動下,光這一承載藝術與科技的元素成為設計師手中的法寶。
作品特點:開放性、兼容性強
代表人物:詹姆斯·特瑞爾、羅伯特·威爾遜、奧拉維爾·埃利亞松、 安東尼·麥考爾、弗朗索瓦·莫爾萊、珍妮特·艾克曼、圭多·范·德·衛 夫
代表作品:《太陽神阿頓的統治》、《集會》、《床上的愛麗絲》、 《天氣計劃》、《燈光重燃》、《陣痛》、《π 霓虹燈般地哭泣》、 《1.8》、《第十四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