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生產力”為何遭遇尷尬
摘要: 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也近10年。然而,在連續4天的中國科協2004年學術年會上,這樣一個老話題仍然成為熱話題。與會專家紛紛指出,直到今天,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我國仍未成為現實,加快科技發展十分緊迫。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李斌 云彤 吳晶晶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鄧小平同志早在20多年前就提出這一著名論斷,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也近10年。然而,在連續4天的中國科協2004年學術年會上,這樣一個老話題仍然成為熱話題。與會專家紛紛指出,直到今天,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我國仍未成為現實,加快科技發展十分緊迫。
現狀:“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成為經濟發展重要制約因素”
“科技還沒有成為第一生產力。”學術年會上,發光材料專家肖志國、語音合成專家劉慶峰、百度搜索引擎總裁李彥宏、生物芯片專家程京、辣椒研究專家鄒學校等5位2004年求是成果轉化獎得主在集體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共同表示。
放眼全國,中國產業技術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引進、引進、再引進……“市場換技術”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失敗;高技術產品出口中“三資企業”當家。有專家甚至發出警告,一個吞噬我國自主研發能力的“技術黑洞”正在形成,如果不保持警惕,中國不是沒有屈居產業下游而難以翻身的危險。
技術競爭力較低,企業間合作、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教育發達程度、掌握信息技能的水平等都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科技政策專家吳辰指出,企業科技競爭能力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整體科技競爭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科協年會上,面對3000名代表,中國科協主席周光召出言謹慎卻意味深長地談到科技發展的“不協調”問題:“在為經濟服務工作中重生產線和先進設備的投入,輕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片面理解科技,忽視了科學與技術既有緊密聯系,又有質的區別,常常忽視科技為社會發展服務和科技自身的發展。”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白春禮院士在全面思考科教興國戰略時承認,我國科技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科研投入不足,國際性的技術創新中心還沒有形成,在新的發展時期,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和創新人才缺乏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現在我們經濟方面趕上了,但是科技還比較弱。”85歲的首屆最高科技獎得主吳文俊清醒異常,“和其他方面比,科技是我們最大的弱點。”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