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生產力”為何遭遇尷尬
摘要: 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也近10年。然而,在連續4天的中國科協2004年學術年會上,這樣一個老話題仍然成為熱話題。與會專家紛紛指出,直到今天,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我國仍未成為現實,加快科技發展十分緊迫。
出路:“舉全國之力搞科技”
美國力圖在未來數十年保持科技“超級大國”地位,日本正積極實施科技立國戰略,韓國提出建成亞太地區研發中心……在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科技進步的同時,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對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必須為中國號“巨輪”在新世紀頭20年的航行提供更為充足的動力。我國也提出了科技競爭力的目標:到2010年力爭進入世界十強。
“我們要舉全國之力搞科技。”劉慶峰預計,“現在經濟起來了,可以帶動科技。估計要一二十年,科技在中國有可能真正成為第一生產力。”
何出此言?劉慶峰說,這是因為我們有獨特的優勢可以打破技術壟斷:一是中國擁有龐大的智力資源;二是巨大的市場優勢;三是我們較早認識并實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李彥宏認為,在新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經濟發展原有優勢會逐漸削弱,勞動力價格會逐漸上升。中國別無選擇,必須抓住科技,讓科技真正成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第一推動力,“科技是戰略抓手。”
科技政策專家董書禮說,我國應該適時調整和豐富“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通過實施跨國公司介入型研發,鼓勵跨國公司與我國企業合作、合資設立研發機構,促進發達國家對我國的技術轉移。
肖志國提醒,“中國人不能老是做兔子,跳躍式地發展,而是應該向具有烏龜精神的德國人和日本人學習,腳踏實地,奮然前行。”
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相當嚴重。在辣椒研究推廣中對此深有感觸的鄒學校研究員指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實施專利戰略,也是我們發展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一個戰略性問題。
“盡管中國沐浴現代科技的歷史并不久遠,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中國完全有可能利用后發優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科院副院長白春禮說。(編輯:FJ)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