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生產力”為何遭遇尷尬
摘要: 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也近10年。然而,在連續4天的中國科協2004年學術年會上,這樣一個老話題仍然成為熱話題。與會專家紛紛指出,直到今天,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我國仍未成為現實,加快科技發展十分緊迫。
癥結:“沒有變革,中國科技進步就會被體制延緩”
面對科技尚未成為第一生產力的現實,在科技和經濟大潮中初獲成功的5位2004年求是成果轉化獎得主并不感到驚訝。
短短數年開創全球著名中文搜索引擎“百度”的李彥宏“語不離世界”——過去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勞動力成本低和全球制造業的轉移,“內涵型企業太少,技術型公司在世界上的地位比較弱,沒有幾個排得上號。”
海爾800億元銷售收入,有30億元用于研發;華為216億元收入,有31億元用于研發……依靠核心技術占據國內80%語言合成市場的安徽中科大迅飛信息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慶峰對深圳華為頗為推崇。“擁有核心技術、核心產品和自主產業,參與全球競爭,這樣的企業太少!
“科技產業發展,切忌急于求成。”因獲國家2億多元資助而備受矚目的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博奧生物芯片公司總裁程京說,退出機制缺乏,科技政策、研發環境等一系列制約因素都證明科技競爭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
參與制定北京《消防安全疏散標志設置標準》、帶動世界蓄光型發光產業崛起的大連路明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肖志國困惑地說:“我們正在進軍半導體照明產業。然而,產業有望做大時,卻由于民營企業身份導致貸款難,遭遇資金等瓶頸性制約。”
肖志國的困惑,是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在中國遭遇尷尬的一個縮影。有關專家指出,外部環境的制約因素導致我國科技和科技產業發展遠不盡如人意。
而科技界內部存在的問題,更是制約著科技成為第一生產力。中科院院長路甬祥坦承:我國科技原始創新、關鍵技術創新與集成創新能力有待提高;綜合優勢發揮的機制有待建立;戰略科學家和領銜科學家的數量明顯偏少,質量有待提高;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尚未完全建立。
國家對科研課題尤其是大課題的資助沒有引入競爭、課題評審中人際因素常常代替專業標準……饒毅、魯白、鄒承魯三位科學家雖然“矛頭”直指科技部,但真正所攻的癥結,其實正是我國幾十年并未脫胎換骨的計劃科學體制。“中國科技管理體制迄今遠落后于經濟,仍然是計劃時代的產物。沒有根本的變革,中國科技進步就會被體制延緩。”
從輿論和口號來看,中國對于科技的重視程度,已經毫不落后于世界潮流。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科教興國戰略,在這來之不易的覺悟之后,建立新體制則是另外一重關鍵。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