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應用量大 中國OLED產業前景可期
摘要: 中國科技產業研究機構賽迪顧問(CCID)新發表的中國OLED產業報告指出,盡管從出貨量和銷售金額來看,LCD仍在目前占據市場霸主地位,但具低功耗優勢的OLED技術發展前景仍然可觀。
截止到2008年年底,中國內地主要有昆山維信諾、汕尾信利、四川虹視等企業從事小尺寸OLED生產。而中國第一個AMOLED產業化計劃已于2008年11月7日在廣東佛山南海正式啟動。該計劃首期投資5億港元,建設多條AMOLED顯示屏幕生產線,計劃年產5,000萬片2吋全彩OLED顯示屏幕。
該計劃二、三期將逐步增資,建設第五代生產線,生產26吋以下的中尺寸全彩AMOLED顯示屏幕;未來還將建設第八代TFT-AMOLED顯示屏幕生產線,可制造大中尺寸的AMOLED電視機。該計劃計劃在2009年9月讓第一條生產15吋OLED顯示屏幕的生產線投產。
產業鏈有待進一步完善
由于OLED是技術資金密集型產業,也是信息產業前端技術,需要國家相關部門站在策略的高度對OLED產業進行整體規劃,集中資源、強化自主創新,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入OLED產業鏈并給予資金支持,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但就目前而言,中國雖具有一定的OLED產業基礎,但產業鏈尚未現成。中國沒有針對產業化的成套OLED生產設備制造廠商,關鍵設備以及整套設備的系統化技術等都掌握在日本、韓國和歐洲企業手中。ITO玻璃、微影膠、吸氣劑以及封裝用的紫外固化膠等原材料,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類似的問題。
由于中國TFT技術發展較落后,面板制程技術薄弱、生產管理經驗也不足,因此在AMOLED的生產制程開發方面難度較大。此外,中國資本市場不夠成熟,企業融資的管道狹窄。國家在基礎研究、產業標準、產業資源整合方面的角色還有待強化,同時缺乏OLED產業的生產、開發及管理人才,這些都是中國OLED產業化的弱點。
目前,全球已經有多家公司在從事OLED驅動IC的設計和生產。OLED主動驅動面板受到價格高,硅材料與有機材料匹配性較差等限制,成為全球OLED產業發展的瓶頸。而中國只能從國外引進驅動IC;在大尺寸和彩色屏幕技術上由于設備條件相對落后,資金投入相對缺乏,目前與國外發展有很大差距。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