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LED照明行業那些待解決的問題
摘要: 轟轟烈烈的2012年已悄然走過,在這多事的一年里,我們經歷了“雷士風波”、“佛山事件”、“白熾燈禁售”、“億元級企業倒閉”等事件,還順帶挺過了艱難的2012世界末日。有些問題與瓶頸得以解決,但有些也隨著新的一年到來跟隨到2013,接下來就為您盤點新的一年中國LED照明行業還有哪些“待解決的問題”。
五、“經營思路和盈利模式”如何蛻變,廠商捆綁可能嗎?
“急劇的市場變化,有人看到了,有人意識到了,也有人還在夢中,總以為過了這茬,好日子就會重新到來。”而最終,無論好日子會不會來,何時到來,想要在2013年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取勝,最重要的一條莫過于經營思路和盈利模式的創新。
這也是最富于變化因而最令人感到興奮的一個側面。因為這不僅僅是針對某個企業,更是針對于整個產業發展而言,經營思路和盈利模式無疑都是重中之重。
各種思維因此展開。比如說,有觀點認為:“做專做精一兩個產品”是工廠的正確思路,但終端商要的卻是品類齊全的全線產品;那么,在LED生產廠家與終端商之間,是否需要有一個整合性的平臺,能把各個優秀廠家的精而專的產品及時輸送到終端?又將會是誰來做這個平臺?是大品牌的電商,或是渠道連鎖品牌?有沒有可能出現經銷商大聯合?
“渠道商聯盟有沒有可能?生產企業抱團有沒有可能?”一位LED企業家也提出了這樣頗具建設性的觀點,甚至,傳統照明企業與LED新興企業的資源共享,渠道整合或收購有沒有可能?代理商與生產企業相互持股有沒有可能?LED產品個性定制生產有沒有可能?生產企業的營銷外包有沒有可能,顯然,這些都是“將來進行時”,都將基于整個產業發展更加成熟,融合度更高,基于互利互惠共同發展基礎上的多種形式的合作或都有“可能”。
一位企業家對于“廠商相互持股”這一觀點表示了認同,“我認為,在當下LED行業環境下,廠家和商家之間就應該深度捆綁成立新的銷售公司。畢竟廠家的能力還是體現在生產制造方面,銷售是商家的強項。這樣,可以讓生產商和銷售商各司其職,專注地把自己最大的優勢發揮到淋漓盡致”。
可以看到,當前,很多經銷商在大規模投入去做工廠,但結果往往差強人意,而一些生產企業做營銷也多感“摸不到門”,如果廠家和商家之間深度捆綁倒不失為一種出路。也有人表示,廠商捆綁(廠商合股)這種模式在家電行業還比較多,照明行業目前還少,可以多嘗試多探索。而前提是這種模式似應基于商家對廠家的深度了解與肯定。
“一切皆有可能,經銷商擁有合作廠家股份部分進行中,即將成為現實”,一位已經走在路上的企業家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2013,或許將有更多的LED企業家走在變革與探索的路上。
而無論產業未來如何發展變化,2013年是冷,是暖,是疾,是緩,都將寄予人們對于未來的希望和想象,2013,也將忠實見證擁有社會責任和專業精神的LED企業家和制造者們腳踏實地向前邁進的足跡。
同時,我們也祝愿,如同中國的聯想,如同TCL和海信,如同格力,2013年,將有值得人們長久記住的LED產業品牌懸掛其上。
六、產業進入微利時代企業如何突破?
“早期能進入這個行業的企業非常少,1994年的時候全國都沒幾家,深圳更是只有兩三家”龐桂偉說。“當時,由于關鍵技術研發困難,能夠生產LED的企業幾乎都要具備研發能力,尤其是控制技術只掌握在少數企業手里”。
上世紀90年代,LED就作為“稀缺品”只存在于銀行、車站等少數場所,并且由于原材料價格較低,關鍵技術研發困難抬高了終端價格,導致市場上LED產業成為“顯貴”。
但企業間的競爭加劇了LED市場的平民化。據介紹,從1997年開始,市場上開始出現有單雙色控制卡等關鍵技術的技術轉讓現象,到2001年就發展到連彩色控制卡都在市場上公開售賣的階段。
到2006年,控制卡技術逐漸被批量市場化后,LED產業的關鍵技術研發成本得到了最徹底的降低,中國LED企業數量開始呈幾何級增長。2008年北京奧運等一系列大型活動,更催生了LED企業的快速發展,并在2009年達到高峰狀態。
“從2007年到2008年,LED顯示屏價格較高,利潤空間較大,各企業之間產品價格差距也很大,隨著消費者對產品質量重視度的不斷提升,LED產業的競爭也日趨激烈,一些中小型企業受到價格、規模等的沖擊力度加大,這是一些中小企業倒閉的最根本原因”,龐桂偉說。
深圳半導體照明產業發展促進會名譽會長王殿甫表示,在鈞多立、博倫特、愿景光電子這些小有規模的企業相繼破產的背景下,倒下的不知名的小企業也不在少數。LED顯示屏行業洗牌時機已成熟,一旦企業出現經營上的重大失誤,就會被迅速吞噬。
龐桂偉認為,LED行業核心技術缺乏、創新能力不足、市場無序競爭,桎梏著LED顯示屏行業的發展。LED產業價格已經入“微利”時代,必須在產品創新上進行突破。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