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LED照明行業那些待解決的問題
摘要: 轟轟烈烈的2012年已悄然走過,在這多事的一年里,我們經歷了“雷士風波”、“佛山事件”、“白熾燈禁售”、“億元級企業倒閉”等事件,還順帶挺過了艱難的2012世界末日。有些問題與瓶頸得以解決,但有些也隨著新的一年到來跟隨到2013,接下來就為您盤點新的一年中國LED照明行業還有哪些“待解決的問題”。
七、產品已覆蓋全部應用領域設備、人才的瓶頸如何解決?
由于LED的節能、環保、長壽命和使用靈活等特點,LED產品已從初期的信號及指示擴展到顯示屏、景觀照明、背光應用和通用照明,廣泛應用于戶內外大屏幕顯示、城市建筑景觀照明、手機、筆記本、電視機的背光源以及汽車燈具和太陽能LED照明,道路照明、隧道、工礦照明和一些特殊照明等的應用也在不斷地擴大滲透率。
經過十年的發展,我國的LED產品應用已經覆蓋了上述全部應用領域,并且不斷地開發出更多新的用途。近兩年,在農業生產人工光源、醫療用光源等領域的應用研發投入也越來越多,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宣布逐步淘汰白熾燈計劃的實施,隨著LED性能的不斷提高和價格持續降低,節能環保的LED正在逐步進入通用照明領域,加油站、地下停車場、醫院、酒店、會館、商品展示柜、寫字樓等商用場所已率先采用白光LED作為普通照明。
同時,核心技術的缺乏制約企業的發展。LED核心技術主要是外延生長的控制、芯片的結構設計及制造工藝等,這些核心技術被國外少數幾家企業所壟斷,并以專利形式加以長期保護,致使我國的技術發展處于非常被動的局面,產品出口受到制約,企業的技術升級和產品更新受限,多數企業的產品長期處于同質化的低檔水平,形成惡性競爭的局面。
企業規模仍然偏小。國內LED企業的特點是: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無論是前工序的外延、芯片,還是后工藝的封裝及應用產品,均是這種結構形式,即使是國內最大的幾家LED企業,與境外、國外同行相比,其規模還是小的多。到2011年底,國內上、中游LED企業還沒有一家企業的主營收入超過10億元,這種企業形式將會缺乏研發力量,產品檔次偏低,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對發展我國LED產業是很不利的。
關鍵原材料、設備不能自給。我國LED產業鏈中的主要設備、儀器,目前大部分靠進口。關鍵原材料、配套件,如熒光粉、藍寶石、有機源、砷烷、磷烷等要依靠進口,MOCVD外延設備及部分全自動化的芯片和封裝設備也依賴進口,而且價位高。封裝用的高性能硅膠、環氧等也要依靠進口。長期下去,使得產品成本過高,不具競爭力,將制約LED產業發展的全過程。
核心技術人才匱乏。國內掌握LED核心技術的領軍人才匱乏,掌握LED產業鏈各環節關鍵技術的人才不夠,這將制約我國LED產業的技術升級,很難與國外同行對抗。
八、中國LED照明行業品牌戰略之路怎么走?
我國照明行業長期處于國際品牌獨大的競爭現狀,飛利浦、歐司朗、GE等國際巨頭依托高端的國際品牌形象幾乎覆蓋了照明的全品類線,而隨之國內能與之抗衡的只有雷士(商業照明品類品牌,優勢聚焦于工程及商業照明的市場能力)、歐普(家居照明品類品牌,優勢聚焦于終端網點及口碑)、勤上光電(led戶外照明品類品牌,優勢聚焦于LED路燈及LED戶外產品)等為代表的品類品牌。當前,國內真正意義上的行業品牌嚴重缺失,而品類整合、公眾品牌塑造將成為國內品類領軍企業行業品牌打造的必然之路,品類品牌破局依然困惑。
行業品牌是指在業內知曉并認可的品牌,而大眾品牌就是公眾知曉并認可的品牌。用大眾品牌的角度來衡量的話,我國的家電、IT、快速消費品、汽車等行業,由于發展早、競爭充分,已經樹立了許多廣為人知、廣受信賴的大眾品牌,如電腦有聯想、家電有海爾、空調有格力,IT通信有華為。
我國照明行業社會關注低,產品同質化嚴重,業內長期以來存在大量無品牌意識、無品牌產品、無品牌企業,行業品牌競爭處于粗放型、同質化、低效益階段,照明企業品牌建立不起來,無法形成品牌效應,無法享受品牌溢價,只能集體陷入價格戰怪圈,顯然行業品牌急需從業內人士知曉的行業品牌向廣大普通消費者認可的大眾品牌過渡,這是照明行業面臨的共同問題。
目前,我國照明行業的品牌正處在由行業品牌向大眾品牌轉換的階段。隨著照明行業的不斷發展,照明企業打造品牌的重要性在業界已經形成共識,照明企業也認識到,照明行業的競爭,已由產品競爭、價格競爭發展到了品牌競爭。但對于如何從行業品牌向大眾品牌蛻變,業內卻是十分的迷茫,很多企業認為明星代言、央視廣告、導入CIS,就是做品牌,照明行業大眾品牌破局依然困惑。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