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銳:跨國LED企業在中國的新戰略
摘要: 作為全球LED產業的領頭羊,科銳公司是如何做的以及他們未來的戰略布局如何?對此,新世紀LED網記者獨家專訪了科銳中國營業總經理兼技術總監邵嘉平博士。
隨著LED民用市場的逐步打開,眾廠家都試圖通過產業升級在“量與質”之間尋找破局之道。如何提升性能,降低成本,幾乎已經成為整個LED產業鏈共同角力的目標。作為全球LED產業的領頭羊,科銳公司是如何做的以及他們未來的戰略布局如何?對此,新世紀LED網記者獨家專訪了科銳中國營業總經理兼技術總監邵嘉平博士。
科銳中國營業總經理兼技術總監邵嘉平博士
隨著LED民用市場的逐步打開,眾廠家都試圖通過產業升級在“量與質”之間尋找破局之道。如何提升性能,降低成本,幾乎已經成為整個LED產業鏈共同角力的目標。作為全球LED產業的領頭羊,科銳公司是如何做的以及他們未來的戰略布局如何?對此,新世紀LED網記者獨家專訪了科銳中國營業總經理兼技術總監邵嘉平博士。
強強聯手 實施中國本土化策略
整個行業,幾乎都有一個共識 — 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LED市場,而在中國市場實施本土化策略,對于國際巨頭進一步擴大全球市場份額,顯得異常重要。科銳早在六年前就深諳此道,眾所周知的“科銳芯,中國情”便是科銳在中國本土化的重要戰略。科銳先后在中國建立了封裝工廠和芯片工廠,其在中國的主要生產基地 — 惠州工廠于2010年年底正式投產,目前科銳全球絕大部分LED封裝器件都由中國工廠提供。
“‘科銳芯,中國情’,是指從整體運營,工廠制造,到我們的銷售,技術支持,都是在本地進行”,邵嘉平博士向新世紀LED網記者介紹道,“科銳一直在與細分市場的引領者,比如道路照明的勤上、燎原,跟工業照明的亞明等,都是策略合作伙伴。科銳根據不同的細分市場,跟行業的引領者,跟傳統光源燈具的大戶或者新進芯片、封裝、電子產業的大戶開展LED照明的強強聯手,這是科銳本土化策略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科銳對于有自己的設計制造渠道和資源的中小型客戶,也都會給予一個很好的陽光政策和扶持。”
“科銳中國的LED營收占科銳全球整個LED營業額的重要部分”,邵嘉平博士進一步講到。財報顯示,科銳2013財年第三季度(2013年1月至3月)營收同比增長23%,達3.489億美元。“新季度我們將創新高,從芯片到封裝器件,到模組,到成品,各個事業部都創下了新高。”
關于營收增長的動力,邵嘉平博士談到,從過去2011年、2012年,全球經濟相對低谷,歐洲、美國經濟疲軟,而目前整個出口市場,包括美國、日本,以及相對高端的中國臺灣市場的強勁復蘇,帶動了高端市場需求,這是一個推動力;另外,中國不僅是光源燈具的制造國,也是最大的消費國,更是科銳本身生產制造的基地。目前國內市場逐漸起步,這是促進營收增長的根本驅動力。科銳參與到中國本地的很多重要工程,從原來只是路燈、隧道燈逐漸滲入到商業、地產以及普通的家居照明中,目前通用照明是科銳最核心的領域。
技術引領 系統提升產品性價比
隨著LED通用照明市場將逐漸開閘,性價比日漸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lm/$的提升,不僅僅是單個器件,或者是單個環節成本的下降,它是芯片、器件、封裝、應用產品等整個系統優化的一個過程。”科銳中國營業總經理兼技術總監邵嘉平博士向新世紀LED網記者談到。
他指出,lm/$是很多概念的延伸,要實現高的lm/$,有不同的達成方式。如單顆芯片額定功率下的光效提升,每顆平方毫米芯片流明數的提高,每顆封裝器件流明數的提高以及芯片/封裝材料成本的下降等。簡單的光效和流明數的提升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考慮到產品的光色品質。而光色品質的提升才能使產品最終在終端用戶面前,在終端市場上更有競爭力。這方面的提升就不僅僅是外延、芯片、器件或者是某個技術環節的提升,而是要從封裝、從產品的設計、燈具的配置等各個環節都是需要優化考量的。
作為全球四大LED廠商之一的科銳,其技術的領先性讓業界難以望其項背, 2010年科銳宣布白光大功率LED實驗室光效突破200 lm/W;2012年12月,科銳宣布量產供應200 lm/W XLamp MK-R LED,是全球首家量產供貨發光效率在200lm/W大功率白光LED的廠商;2013年2月,科銳宣布白光大功率LED實驗室光效突破276lm/W,再度刷新行業最高紀錄。科銳又于今年3月宣布擴展其COB封裝集成式CXA LED陣列,實現單顆器件10000流明光輸出。
科銳在大功率產品方面可謂獨占鰲頭。同時根據邵嘉平博士介紹,科銳最新推出的中功率陶瓷封裝產品,性能達到一個全新的水平。并且陶瓷封裝比塑料封裝LED產品實現了可靠性和壽命上的重要提升。
邵嘉平博士表示,科銳基于碳化硅襯底與陶瓷封裝的產品線會持續創新、持續優化,未來產品種類會越來越歸一化,在形狀、外觀尺寸也會越來越歸一化,在光效和光色品質方面也會繼續引領行業的發展。
一做到底 推動整個LED產業的發展
LED全產業鏈整合正在涌動,企業希望通過快速整合來提升產能、技術、成本管控能力,或借助整合來拓展渠道。從三安光電入股璨圓、德豪潤達入主雷士,到晶元光電收購廣鎵,乾照光電收購東莞洲磊,再到瑞豐光電近期公告與TCL、璨圓成立合資公司,整合并購的案例在LED行業中逐漸增多。
科銳是典型“一做到底”的垂直型企業,從上游外延芯片到中游封裝,再到下游燈具應用,科銳都有涉及。而早在2011年,科銳就宣布收購北美照明制造商Ruud Lighting,將觸角延伸至高效能LED照明應用市場。
“我們一直以來的使命就是推動LED的接受度,推動整個照明界對LED的使用。”邵嘉平博士向新世紀LED網記者談到,他指出,當科銳向下游延伸的時候,也有考慮跟下游客戶的合作競爭關系,但科銳進行垂直整合的根本目的是希望通過材料、芯片、封裝、光源、模組、整燈等一系列的環節來整體提升產品的性價比,從而驅動市場對LED的應用,最終是把整個LED產業,把LED照明普及這個事業做好。
當前中國LED市場存在很多瓶頸問題。中國的照明市場是足夠大的,傳統光源中白熾燈和鹵素燈每年有超過50億支的替換市場,節能燈50億支,氙氣燈和陶瓷金鹵加起來則有1.2億支,這導致很多人一哄而上,導致整個市場完全處于無序競爭的狀態。價格戰、市場標案、工程標案都是沒有游戲規則下的競爭。并且很多企業尤其是中小規模的企業,沒有渠道優勢、技術優勢,也沒有較多的產業積累,但是卻能很快地上馬、建廠、招人、和沖市場,結果往往是寅時卯糧,處于透支狀態,只是用表面的繁榮來支撐暫時的現金流和公司運營,這都是不健康的。
那么,產業該如何破解這種無序競爭的局面?“從自身出發,找準定位。”邵嘉平博士向新世紀LED網記者進一步談到,他指出,定位在芯片封裝還是在智能控制或者在燈具配光,系統化、本土化的服務,這都需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把相應的產品做好,然后去做合適的推廣,就會取得一個比較好的結果。不管是增量市場,還是存量市場的替換過程,從光源到燈具,可以做的環節很多,都可以創新和提升產品附加值,但需要有一定的積淀和嵌入點。市場需要有序地競爭、超車或者并道才不會把山門擠爆。
談及目前LED照明推廣遇到的挑戰,邵嘉平博士表示:“從整個市場的形勢來看,LED照明推廣的初期已經進去,目前是在向不同的專業渠道,更加快速推廣的一個過程。接下來就是怎樣對這些專業受眾或者是特定受眾,加深他們的認識,比如通過賣場和超市的渠道去做教育,以達到更好的推廣。對于專業渠道,如燈光設計師、建筑設計師,或者燈具供應商、光源供應商等專業領域,怎樣去給他們一個更好的教育,更好的交流,這是我們后面要關注的。”
針對目前LED標準缺失的狀況,邵嘉平博士表示目前很多國際國內標準組織、標準機構、行業協會都在做,但還缺乏一定的完備性和齊整性。標準的完善化肯定是今后大家要共同面對的一個重要工作,科銳在全球各地的標準組織以及中國的行業標準機構、標準技術委員會中,都是積極的參與者和發動者。
關于中國專利風險的問題,邵嘉平博士指出,這是任何一家如果要做大做強的企業都要認真面對和正視的問題,如果沒有基礎研究、基礎材料、工藝技術、研發技術等方面的專利積累,最終做大做強的專利風險是存在的。我相信任何一家值得尊敬的公司都會認真考量這方面的架構,認真考量這方面的投入。另外,要正確地認識和看待專利,不能一謂地去規避,在扎扎實實做事情的過程當中,構建起自己的專利池,構建專利保護武器,這是最重要的。
關于未來的LED產業趨勢,邵嘉平博士講到:“簡單地提升已經遠遠不夠。”他指出,LED企業將朝著差異化路線走,這是未來會逐漸顯現的產業狀態。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