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士之變(四):經銷商倒戈之下 品牌影響力何在?
摘要: 吳長江兩次被出局之后,都會以供貨商、代理商和員工為籌碼,特別是全國代理商的支持,重新回歸雷士照明。有業內人士感嘆,從來沒有一家公司的經銷商,像雷士照明的經銷商一樣,可以左右公司的控制權爭奪戰。
經銷商掌握話語權 可載舟亦可覆舟
雷士照明的招股書顯示,2007年至2009年,經銷商的銷售額分別約占公司總銷售額的86.4%、70.8%和58.7%。吳長江曾表示,雷士照明所有的經銷商一年的銷售額達到80億元,可以實現至少5億元的利潤,超過上市公司的利潤。
但不利之處就是,經銷商擁有的話語權越來越大。雷士照明表示,公司與第三方門店運營商無直接業務關系。雷士照明披露的公告顯示,公司依賴經銷商管理第三方門店運營商,因此,公司的成功取決于有效管理公司的經銷商的能力。
雷士照明在招股書中警示稱,公司絕大部分收入依賴于有限數目的經銷商,因此,如果和任何該等經銷商(一級經銷商)關系結束或惡化,則會造成公司收入大幅下降,并會損害公司的經營業績。
雷士照明掌握產品品牌,經銷商掌握渠道銷售,當經銷商聯合起來反戈一擊時,對于雷士照明而言,也是不可承受的。
經銷商倒戈王冬雷 選擇品牌影響力而非個人影響力
目前為止,此次事件中,雙方在經銷商的拉攏上,王冬雷似乎占了上風,其總共獲得了29家核心經銷商的支持,而此前支持吳長江的供應商現在也都選擇了沉默。
與吳長江熟識的人稱其具有強大的個人魅力,擁有一批忠實追隨者,自1998年雷士創立也結交了一班“打天下”的經銷商“兄弟”,但此次都不再是吳長江堅強穩固的后盾,有業內人士指出,此次吳長江想要重獲合作伙伴的支持和信任,恐怕機會渺茫。有雷士高管指出,吳長江三次陷入內斗與其個人有很大關系:“投資者希望拿到投資收獲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還是個人的問題”。
對于經銷商來說,所求的不過安安心心地做生意,而據有“第一品牌”之稱的雷士從知名度上和認可度上來講都是不錯的選擇,此前支持吳長江是基于多年累積的情分,但事不過三,接連發生的一系列“內斗事件”早已讓經銷商心生疲態,此時,站在利益或商業的角度,選擇擁有更多股份和實權的王冬雷,也就意味著選擇了“雷士品牌”。
品牌透支 雷士影響力還剩多少?
指得思考的是,這樣接二連三的內斗丑聞,雷士的品牌影響力恐怕會遭受重創。
在2012年的內斗中,有經銷商坦言,因為內斗導致的工廠停產缺貨讓其丟失了好幾個大單,而且還讓客戶罵了一頓。本次內斗發生后,萬州工廠也無意外地停工了,據稱每日損失200萬,相信接下來的一系列馬太效益會再次顯現。
不少經銷商表示,選擇雷士照明不僅在于其能夠提供產品,還在于其擁有較強的品牌影響力,一而再的負面新聞,“照明第一品牌”雷士影響力還能支撐多久?觀眾對于這樣的品牌還會繼續“買單”嗎?我們靜待事態的發展。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