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差異化道路突破LED熒光粉專利壁壘
摘要: 如何才能找到高顯指與高光效之間的平衡點,并且把握這一平衡點?又如何在起到關鍵性作用的熒光粉上下功夫,并突破一直存在的專利壁壘?這些都是LED企業追求突破性發展需要思考的問題。為此,新世紀LED網記者日前采訪了中國照明電器協會副理事長、南京工業大學電光源材料研究所的王海波所長,以期為LED行業提供些許指引。
洗牌期:LED恰是“小”企業的機會
最后提到今年整個LED行業的發展現狀,整合潮、擴產潮、并購潮盛行,行業將面臨大規模的洗牌,王海波所長對此細細分析道,“從整個LED市場來看,我認為LED是目前少有的好的行業。LED照明正處于產業發展的開始期,它通過一二十年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產業化起步的時間點。為什么從事LED在行業來說又這么困難?現狀并不是LED行業不好,而是相比于市場來說進入的資本太多了。解決這個問題的必然趨勢,實際上就是整合。整合從積極的角度來看,不是可整可不整,而是誰整合得好,誰就能走得出來,否則就會被淘汰。因為所謂資源整合,就是利用優勢互補,做出更適應市場和性價比更好的產品。或是從技術上面來整合,可能是上中下游的整合;或是從市場方面整合,如生產有優勢的企業和市場有優勢的企業整合,或者資本有優勢的企業與制造有優勢的企業整合。通過整合才能殺出一條路來,并且立足于行業。這種趨勢雖然好,但是它僅僅只是形式上的。它的內涵是因為過度競爭誘發的一些調整或資源的整合,同時也是殘酷的。”
目前行業的整合基本上由大企業主導,而中小企業在這樣的洗牌時期應該怎樣發揮自身的優勢,“存活”下來?“照明產品總的技術含量不高的,通俗來說,一個燈泡的復雜程度跟一個平板電視的復雜程度是不可以比的。這也給中小企業一些機會——并不是將白光LED做得最復雜的企業才能走出來,而是做得性價比最高的能夠走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有兩類企業可以走出來:一種是資金雄厚、規模特別大、有品牌優勢的航空母艦;另一種在某一細分市場自己能開發產品、成本又低的小型靈活艦艇。企業規模小只是說明資本小、人少,但不代表它的創新能力差,他們可以針對某一特定的市場,甚至是特定區域的市場進行開發,只要性價比夠高就可以了,這樣恰恰能夠沖出來。尤其現在是互聯網的時代,制造商與用戶是無比的接近,未來特殊或者個性化的需求可以成為現實的東西,而這種特殊化的東西恰恰是中小企業能夠解決的,而不是大批量工廠生產出來的,因為大企業管理層次太多,反應太慢,反而沒有優勢。”
目前的市場分為兩大塊,一塊是已經定型的產品市場,這肯定是資本、規模、成本有優勢的企業能夠存活;還有一塊是有創新能力的市場,可以滿足區域化的、特殊的市場、個性化特點的需求,恰恰是小的創新型企業的機會,而處于中間的沒有特點的企業往往會被淘汰。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