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自己獲獎,江風益依舊一臉平靜。
他的平靜,源于29年潛心鉆研并構建起LED產業第三條路線——硅襯底LED技術的堅持和底氣:藍寶石襯底技術2014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碳化硅技術曾獲美國總統技術獎。硅襯底LED技術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不算意外。
他的平靜,還源于做研發與做人的寫照:“多發光、少發熱”。這既是他技術研究的追求,發光發熱成反比,多發光才能節能,也是他為人處世的準則,多做實事,少頭腦發熱。江風益說,做這項研究,目的不是為了獲獎。
在南昌大學國家硅基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人類的光明和進步作貢獻”標語引人注目。江風益表示,這是他畢生的追求,并沉浸其中,其樂融融。
“十年磨半劍,靠學校貸款60萬元起家”
2015年12月29日上午,記者來到南昌大學青山湖校區。老樹盤根,綠草成茵,西側一棟不起眼的5層老建筑,就是具備世界一流實驗設備的國家硅基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然而對當年籌建發光材料制備實驗室,江風益回憶:“靠學校貸款60萬元起家。”
1993年,在江風益的提議下,南昌大學籌建材料科學研究所,同時籌建具國際水準的材料研究實驗室,需要1000萬元。
當時,學校能借出60萬元已很不容易。江風益不等不靠,自己動手研究、設計、組裝相關設備。有同事說,“以至于十幾年后,外面1000萬元的設備,團隊自己動手,不到400萬元就能解決。”
艱苦創業階段的江風益,就這般務實地工作著,很快使實驗室原先“一窮二白”的局面大為改觀,GaN藍光LED研究工作也進展順利。1996年,該研究得到省政府240萬元的支持。也是這一年,江風益與合作伙伴成功申請到國家863計劃中的藍色發光材料與器件項目。
然而,課題組低估了項目難度,以為做300次實驗就可完成。事實上,在300次實驗之后,研究工作尚未入門,經費已花掉90%。該項目的第一負責人、合作伙伴先后離開課題組,研究人員只剩3人。
是繼續研究,還是放棄?這時,歐洲一家著名的研究所和一所大學,向江風益發出了邀請函。優越的研究條件、豐厚的年薪以及攻讀博士的許諾,像美味的蛋糕一般吸引著他。但江風益想到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尤其想到這是我省獨立承擔的第一個863項目,如果放棄,將會有損南昌大學乃至江西的科研形象。
“必須一搏!”江風益拼了,果斷辭去學院副院長的行政職務,放棄節假日和休息日,常常早晨7點就扎進實驗室,深夜才回家。餓了,叫盒飯;累了,在小床上打個盹。
長期的彎腰和過度勞累,他患上了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癥,步行不到50米就要蹲下休息。醫生警告說,若不及時手術,很可能造成終身癱瘓。但項目研究正處在節骨眼上,江風益擔心萬一手術失敗,自己癱瘓事小,耽擱了課題研究事大。于是強忍病痛,一心撲在工作中。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0年,經過1200多次的實驗,藍光LED外延材料和藍光二極管終于研制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推動顯示顯像行業的科技進步。
“2002年以前,江老師的藍光LED研究一直是跟蹤日本和美國的技術,基本上達到國際上兩條成熟路線的中等水平。但用江老師自己的話來說,這只是‘十年磨半劍’。”跟隨江風益多年的學生王立說,這一研究,為今后硅襯底LED自主創新奠定了良好基礎。
“外國人搞不出的東西,中國人不一定就搞不出來”
完全原創的硅襯底LED創新風暴,從2003年開始。
這一年,在藍光LED實現產業化后,江風益也成功完成腰椎手術。重新恢復活力的江風益決心甩掉跟蹤的影子,尋找發光材料新的技術路線或途徑。
正是在這次風暴中,江風益表現出非凡的創新勇氣和能力。
他向南昌大學提出借款2000萬元,承諾5年歸還。學校果斷從國家教育振興行動計劃4500萬元撥款中,劃出1945萬元用于LED研發。
起初,江風益選擇了氧化鋅半導體發光材料。然而經過一年的探索,發現生長空穴導電的P型氧化鋅半導體材料非常困難,且穩定性不夠好,于是果斷放棄。
江風益又把目光投向幾乎被判死刑的硅襯底LED研究。這是LED產業發展中的世界難題。30多年前,美國等國的科學家在不斷的“沖擊”中,漸漸失去了信心……
“發達國家都搞不出來的東西,我們還是不要白費力氣了。”當時,有不少質疑聲。
“不唯書、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實。”一股強烈的民族自尊感在他心中噴涌而出:“外國人搞不出的東西,我們中國人不一定就搞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