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比精金,心如磐石
不到半年,江風益入門了,很快做出有一定顯示度的硅襯底LED樣管。此后,國家863納米專項、國家電子發展基金等相繼資助硅襯底LED的研發。經過3000多次的試驗,硅襯底藍光二極管材料及器件于2006年研制成功。
而江風益的高投入也帶來了高回報:當初向學校借的1945萬元,幾年后演變成了高達3200萬元的新技術成果轉讓費。
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立即推動產業化,是江風益成功的秘訣:和王敏等技術管理人才一道創建晶能光電,引進金沙江創投等7家風險投資基金。晶能光電因此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家推出硅襯底LED芯片的生產企業,走出了一條區別于美、日等發達國家發展LED的技術路線。
“許多在實驗室表現完美的技術,在產業化過程中還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一項新技術在實驗室里已完成98%,剩下2%所要耗費的精力、資金,很可能遠遠超過之前的98%。這個時候,就需要真正經得起風險、有資金實力的投資機構與高新企業攜手,邊出產品,邊提高性能,一起走過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漫長過程。”談起這樣做的初衷,項目第二完成人劉軍林說,江老師在學校所有實驗室里的設備,實際上都是小型生產化設備,這樣做便于今后產業化技術轉移。
艱苦的付出,博得了同行的高度肯定。
“中國半導體照明將在世界殺出一匹黑馬。這匹黑馬就是南昌大學的江風益教授。”中國工程院陳良惠院士不吝褒獎。
作為產學研合作、科研成果轉化的成功典范,晶能光電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技創業》雜志評選為2011年度全球最具創新力企業50強之一。
“看到學生和團隊取得顯著成績,比自己取得成績還要高興”
獨木不成林,鐵肩擔大任。除了科研與管理工作,江風益還是博士生導師,帶了近50名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同事和學生都知道他有句名言——“能文能武,又紅又專”:文,是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武,是具有熟練的動手試驗能力。專,是具備上述“文武”功能;紅,則是一個人的思想品德素質。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他的團隊和學生的要求。
“一個小小的錯誤,就有可能毀掉一臺昂貴的儀器,或者得出一個錯誤的技術參數,影響整個科研進程。”在科研與學業上,江風益是嚴師。他堅持每星期一至星期五的17時到18時,舉行全體研究生、職員科研討論會,對下一步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積小流,成江海。在第一代半導體硅上制備第三代半導體氮化鎵、研究高取光效率硅襯底LED芯片結構與制造方法……一個個嶄新的課題提了出來。
課題,對研究人員而言,夢寐以求。江風益爭取到課題立項后,卻統統分給年輕教師,讓他們當課題組組長。
“我做場外指導。”江風益并非想當“甩手掌柜”,他要給年輕人壓壓擔子。
這個場外指導不輕松。從試驗設計方案,到解決關鍵問題;從中期檢查到修改、發表論文,全由他把關。然而,發表論文,學生的名字總是在前,他在后;獎金從不多拿一分錢,甚至遠遠低于學校規定的標準。
在生活上,江風益是團隊的益友,特別對家在遠方的研究生,更是關懷備至。對實驗室的工人,江風益也尊重有加,教會其基本操作,讓他們也來做“研究”,使實驗進程大大加快。
他不光想做個人全能,他更想拿的是“團體金牌”,以一流的科研隊伍,一流的科研條件,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熊傳兵、王立、蒲勇、方文卿、莫春蘭、劉軍林、湯英文等數十位人才,或早已成獨當一面的專家,或正“發育”成學科骨干。
整個團隊“戰功”赫赫:依托江風益團隊,南昌大學組建國家硅基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部立項資助團隊三大課題,資助經費高出1997年資助額度兩個數量級;2014年,國家硅基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優異成績通過驗收,在全國34個工程中心中驗收成績排名第一……
“看到學生和團隊取得顯著成績,會特別欣慰,比自己取得成績還要高興。”春蠶吐絲,江風益不斷地把自己的全部知識,轉變成學科專業的共同財富。在同事和學生心中,他是學科建設的魂。
“前半生是做這件事,后半生注定還是做這件事,這就是發光”
江風益為人低調,但對于“江老師天生就是一個做發光材料的料”這一說法,卻很樂意接受:“這表示前半生是做這件事,后半生也注定還是做這件事,這就是發光。”
事實上,本科畢業于吉林大學物理系的江風益,原本碩士報考的并不是發光專業。因考試成績不理想而轉到這一專業,他認為,這是一種緣分。
中國科學院長春物理研究所,曾被稱之為中國發光學的搖籃。1987年,江風益被錄取后,師從中國發光學事業先行者之一的范希武先生,從此被引進了半導體發光研究的大門。
江風益日后研有所成,還因老一輩共產黨員的言傳身教,使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信念,在他的血脈里流淌。
江風益出生于江西余干縣一個農民家庭,父母都是中共黨員。擔任過大隊會計、村支書的父親,熱愛家鄉,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為村民辦實事從不計個人得失,這深深影響了他。
大學畢業,風華正茂。本可去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工作,江風益放棄了,回到當時的江西工業大學任教;1989年,碩士畢業,在繼續讀博、留中科院長春所工作、回工大的三項選擇中,江風益還是選擇了回江西。他說:“紅土地的山水養育了我,學成后報效家鄉,也是老父親和親人的心愿。”
2011年,江風益作為中管專家赴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習。他發現,井岡山革命精神——“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與弘揚科學精神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江風益解釋說:“堅定信念,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江西是欠發達省份,南昌大學是欠發達省份的211工程大學,但我們始終堅信,江西也能搞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艱苦奮斗,科研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實事求是,說明要找到相應的創新路徑和方法;敢闖新路,表明勇于創新;依靠群眾,對應依靠我們的團隊,最后勇于勝利。”
采訪結束,記者走出國家硅基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回頭望去,夕陽柔柔地投射在“硅基LED”幾個大字上,靜靜地透出光亮。一如江風益,對科學的堅執,對風雨的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