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緣何“擔憂”
中國被一些網友譽為“發達國家粉碎機”——任何一個工業領域,只要中國人突破了技術門檻,那就基本沒外國人什么事了。部分發達國家在失去高附加值的工業品以剪刀差獲取高額利潤后原形畢露,在造血能力大幅萎縮后,又要維持高福利,進而產生“老歐洲病”,比如深陷債務危機的“歐洲四豬”。
在去工業化的浪潮下,美國本土勞動力密境型制造業大量轉移到第三世界國家,半導體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對美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來,中國以資金、政策,以及對外技術合作、海外收購等多種方式扶持本土半導體產業,不僅在投入上不惜血本,而且在局部領域成果斐然:
IC設計領域
一方面整合國內IC設計公司——紫光在2013年底以18億美元和9.1億美元分別將國內最大的兩家IC設計公司展訊和銳迪科收購,實現資源整合。
另一方面試圖引進國外技術——在2013年與VIA合資成立兆芯,并由兆芯承接核高基1號專項,給予不少于70億資金;在2014年與IBM合資,獲得資金不少于20億;2016年1月17日,貴州省人民政府與美國高通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成立華芯通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貴州政府出資18.5億占股55%,高通以技術入股持股45%;2016年1月22日,清華大學、瀾起科技和英特爾在華建服務器芯片合資公司……(不過,筆者對上述合資/合作仍有些擔心,發展路線一旦錯了很可能南轅北轍)

晶圓代工領域
在資金上,集成電路大基金向中國大陸最大的芯片代工企業中芯國際注資30.99億元人民幣;上海市政府投入300億元集成電路制造基金,用來支持在滬興建新一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生產線。
在技術上,在中國政府的協調下,中芯國際、華為、高通以及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共同投資中芯國際集成電路新技術研發(上海)有限公司,著力研發14納米CMOS量產技術,而且研發將在中芯國際的生產線上進行。據小道消息稱,中芯國際將于2018年風險量產14nm芯片。

簽約儀式
此外,中國政府還引入芯片代工業龍頭老大臺積電在南京投資——臺積電計劃投資30億美元在南京設立12寸晶圓廠(月產兩萬片),并于2018年下半年導入16nm制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