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通過專業化分工和并購整合去產能,產業集群開始向產業鏈高端擴展。其中具備較完整產業鏈集群將逐漸提升為創新鏈集群,并將區域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參與全球價值鏈上的競爭。
在強化轉型升級、促進結構優化方面,中山將圍繞擴大有效供給和產品品質提升,大力發展智能制造、先進裝備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優勢傳統產業,搶占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以有效供給來倒逼轉型升級,實現供給側和需求側的“無縫銜接”。
硬創新探路
創新主體的技術革新
在長寶科技的信息服務中心內,一臺臺高速運轉的電腦屏幕上,不間斷地刷新出跳動的車輛行駛數據。數據背后,關聯著的卻是通過北斗/GPS衛星定位系統的數萬臺校車、公交車。
“給車輛裝上衛星定位行車記錄儀——北斗/GPS對車輛運行圖像聲音和動態數據全程記錄——傳輸車輛行駛狀態及路徑的相關信息——反饋至監管指揮一體化平臺”,競爭激烈的北斗導航應用領域,瞄準了政府列管車輛的技術空白點進行技術革新,校車公交車等公共交通安全問題迎刃而解。
作為創新主體,越來越多的中山企業開始通過自主創新爭奪市場話語權。
去年,中山市構建了“1+4+N”創新驅動發展政策體系,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08家、總量達427家。創新驅動“四大抓手”比2014年翻番或接近翻番,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去年中山新增省級新型研發機構6家、市級新型研發機構24家,新增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家、市級23家,全年發明專利申請量4867件、授權量992件。
中山高新技術企業增長率去年也是全省第一,創新型企業在中山呈現井噴之勢,企業在城市中承擔的創新角色越發凸顯。“創新除了包含初創型即概念上的創新,更重要的是企業自身的創造發明和技術革新。企業自身的創新也更容易對接市場和產業。”中山市政協委員黃振球在采訪中如是說。
中山聯合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下簡稱聯合光電)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近年來,聯合光電根據市場變化和需求,不斷通過創新來進行產品升級,從研磨鏡片到定焦鏡頭,再到變焦鏡頭,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產品的附加值也越來越高。在全球率先研發的與互聯網相結合的高清、4K光學技術,不僅讓聯合光電一躍成為監控一體機領域的全球第一,也讓其近幾年的年銷售收入增長翻倍。
“產品和工藝創新是硬創新,代表了企業核心競爭力,在所有創新指標中占據基礎性位置。而組織和營銷創新屬于軟創新,一般側重于市場和短期效應。”中山市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士倫說:“從全省情況來看,企業開展‘軟創新’的比重遠高于‘硬創新’,這是因為產品和工藝創新需要持續的研發投入和人力投入,且具有較高的風險。中山企業在硬創新方面的投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說明中山創新驅動戰略已初見成效,城市創新力也在不斷增強。”
小欖借力創新戰略培育百億產業
近年來,小欖鎮的LED龍頭企業,如億光、木林森等均保持高速發展,對小欖的LED照明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帶動和引領作用,對提升LED產業集中度、構建完善的LED產業鏈貢獻巨大。
以木林森、億光、立體光電等為代表的LED重點企業,大量應用LED封裝前沿技術,引領了LED封裝技術的發展趨勢。通過技術創新,整個LED行業總產值增長幅度較大,已成小欖鎮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2015年,該鎮LED產業總產值已超百億元。
在LED呈現出產業集群的集聚效應后,這種產業組織形態也進行了優化,引入了地方政府以外的新治理主體。小欖鎮LED重點企業牽頭成立了中山市半導體照明行業協會,組成專家委員會,作為LED產業發展的智囊團,制定了半導體照明產業技術聯盟標準,加速推動小欖鎮傳統照明企業向LED產業轉型。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小欖全鎮已有230多家傳統燈具企業進入LED照明領域,LED路燈、LED臺燈、裝飾燈帶等在行業內具有明顯優勢,奠定了小欖LED產業在細分市場的龍頭地位。
除了技術創新和組織創新,在創新驅動戰略里,模式創新和制度創新也是扶持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點。小欖鎮選擇以LED路燈為切入點,將LED產品的應用與推廣節能降耗結合起來,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借助國家科技部“千城萬盞”計劃,大力推進LED路燈改造工程。目前,全鎮已安裝LED路燈13511盞,年內將完成鎮內主干道LED路燈改造,LED路燈節電率達55%以上。
制度上則通過強化LED產業配套服務給予企業創新保障。一是投資1000多萬元建立了LED產業發展的公共服務平臺,成為廣東省LED產業公共服務較為全面的平臺之一;二是與華南師范大學建立“小欖LED產業技術研究院”,解決LED產業的共性、關鍵技術問題,在小欖建斌職業學校開設LED照明專業,培養LED照明實用型人才。
中山市經信局局長雷岳龍:
供給側改革重點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對于有發展潛力的產業集群,后續優化需要采取技術改造、智能制造和新型服務平臺的建立等措施,推動兩化融合,做好企業兼并重組。對于某些地區和部分產業可能需要引進新的產業,實現舊有產業的優化和調整,從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上做工作。不同鎮區有不同鎮區的要求,中山新型專業鎮要實現供給側改革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要提高要素資源配置的效率。
而要提高要素資源的配置效率,就要從產城融合、兩化融合、三規合一等這些角度出發去優化結構,即所謂的供給側改革。
中山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徐小莉:
人才與高等教育給創新驅動帶來新動力
近一年來,中山市在狠抓“四大抓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高新技術企業、新型研發機構、孵化器和知識產權方面的數量都有很大的提升。這是中山市委、市政府在營造創新環境、提升區域創新能力方面所作的積極探索與努力,給中山的創新生態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在“十三五”開局之年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人才問題是一個比較迫切的問題,接下來中山在加大人才投入、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方面的舉措,都會給全市的創新驅動帶來新的動力。
中山市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士倫:
“機器換人”更需培養產業工人
大多數中山企業對知識產權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而政府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還有待提升。近年來,中山對申請專利、名牌名標的企業給予了較高的獎勵,對知識產權代理機構也有相應的補貼政策,要激發知識產權創新驅動力,各級政府和行業組織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決定工業水平的不僅僅是硬件,還有產業工人的素質。如今國內企業的硬件設施與發達國家差距并不大,產品質量的差距主要源于產業工人的素質。因此,中山除了加大對“機器換人”等硬件投入的補貼外,更要重視對產業工人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