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LED產品價格不斷下降,技術創新成為提升產品性能、降低成本和優化供應鏈的一大利器。在終端價格壓力和利潤持續收縮下,市場倒逼LED企業技術升級,也進一步推動了新技術應用普及速度。
淘汰賽:行業趨向成熟
1993年中村修二博士發明第一顆商業化藍光LED之后,LED開始進入全彩時代,但是當時的LED價格高,亮度低,應用有限。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LED行業在經歷了倒裝技術與正裝技術的競爭、LED重心由臺灣慢慢向中國大陸的轉移,時至今日,眾多國際LED 企業已在中國建立生產基地,尤其在LED封裝領域,中國已然成為規模最大的市場。
根據生產流程,LED產業鏈分為上游外延片生長、中游芯片制造、下游芯片封裝及應用。
隨著LED 技術不斷進步以及下游應用領域逐漸擴大,特別是LED 照明市場的快速發展,整個LED 行業在過去數年一直呈現快速增長勢頭。2015年,全球LED封裝行業市場規模達到1121億元,同比增長7.4%。國內LED 封裝產業在下游廣闊的應用市場等因素帶動下規模不斷擴大,2015年,中國LED封裝行業市場規模達到642億元(包含進口封裝器件及國際企業在國內的生產銷售),同比增長13%。
技術上,內資封裝企業在與各類外資封裝企業競爭過程中技術不斷成熟。目前國內企業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封裝領域,大部分LED封裝企業在技術方面已經沒有多少差別,所不同的只是企業的產能規模,產品批次之間的一致性以及產品可靠性方面的差異。部分成熟企業在高端領域封裝技術也有了較大突破。隨著工藝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積累,國內LED封裝企業在高端封裝領域的市場份額逐步提高,競爭實力不斷增強。
因為產品同質化嚴重、競爭加劇,使得規模化已經成了眾多封裝大廠的不二之選。有研究機構稱中國LED封裝行業已進入競爭淘汰期,并購潮倒閉潮將陸續到來。2014年以來封裝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加快了擴產和并購的步伐。國內不少一線封裝企業試圖通過重組,實現規模化,再以規模化為優先,逐步拉近與國際大廠的技術和品質的差距。金沙江對lumileds的成功收購(雖后來受美國政府阻擾而暫時擱置)、鴻利光電對互聯網和車聯網的產業延伸、瑞豐光電同向產業的整合、國星光電芯片端的延伸及控制人的變化,再加上封裝大廠木林森、鴻利光電以及兆馳股份的擴產計劃等等無不讓這場淘汰賽深入深化。
2016年,LED照明產業和LED封裝行業將繼續處于行業洗牌期。同時中國十二五計劃已經告一段落,十三五規劃不再投入LED行業補貼,少了政府的支持,LED的淘汰賽必然會加劇。由分散趨于集中,正所謂“大者恒大”,剩下來的必定是實力強大雄厚,具備技術、管理、資本、人才等綜合性優勢的企業,這是一個行業趨向成熟的標志。
困局:增量不增利
隨著上游產能的不斷釋放,同時全球經濟的不景氣導致LED應用市場需求大幅放緩,從而使得供過于求的封裝市場開啟前所未有的價格戰,LED封裝行業競爭加劇,價格戰已成市場常態。據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中國LED主流封裝器件價格腰斬,下滑幅度達50%。雖然銷售數量比2014年增加很多,但是利潤反而減少。數據顯示,作為國內LED封裝行業當之無愧的老大,木林森在2015年1-6月共實現營業收入20.01億元,同比增長11.17%;實現營業利潤2.72億元,同比下滑7.67%;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2.32億元,同比下滑7.58%,公司業績已然下滑。
激烈的競爭及受到大廠持續擴張的壓力,2015年,超過五分之一的封裝廠選擇退出或變相退出。LED封裝市場已陷入“增量不增利”的局面。毫無疑問,封裝企業亟需轉型升級優化其盈利結構,打破價格戰的困局。
突圍:海茲定律的曙光
相信電子或半導體領域的人都知道摩爾定律:集成電路芯片上所集成的電路的數目,每隔18個月就翻一倍,微處理器的性能每隔18個月提高一倍,或價格下降一半。在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精準”預測后,這個定律終于在2010年20納米制程之后開始欲振乏力了,摩爾定律遭遇了一個嚴酷的考驗,關鍵時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杰出講座教授胡正明教授成為半導體行業的救星,他發明了一種FinFET技術,可以將半導體制程線寬縮小到10納米到12納米的制程,這個技術不但延長了摩爾定律,也讓我們在這個電子資訊時代生活更快捷更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