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韓國LED產業:從全盛時期到全面撤守
韓國LED的歷史相對于日本與臺灣,發展比較晚,幾乎和中國大陸同時,但是進步比中國大陸快,跟他們急于求成與用力過猛的民族性一樣,后繼無力的衰落速度也比日本臺灣還快,我把韓國LED分為三個時期:EE的兩家典型LED上游公司的double E時期,三星首爾與LG全面參與的SSL全盛時期與現在的中國崛起全面撤守時期。
1)EE的double E時期
這個時期指的就是韓國早期兩家LED公司,一家叫Epivalley,一家叫Epiplus,韓國早期LED的技術來源就是跟我一樣在日本留學回來的海歸,由于都是學習日本的MOCVD的技術,要將這個技術導入量產型的Aixtron愛思強或Veeco易維科的MOCVD設備會比較吃力,加上他們的客戶都是三星或LG國際大廠,為了規避國際專利導致很多外延與芯片技術受到更大的限制。
所以早期的韓國LED公司技術都遠遠落后臺灣,甚至一直跟著臺灣走,十幾年前我認識幾個專門賣韓國降檔LED芯片都發了一筆財,他們的貨源都是這兩家公司的,由于產品比上(臺灣)不足,但是比下(大陸)有余,所以早期大陸的LED上游公司也有跟這兩家公司合作的。
2008年以后,隨著圖形襯底PSS技術的導入,LED技術越來越成熟,Epivally這家公司的母公司周星工程也完成了自己設計的MOCVD,最后利用了它的殘余價值,把專利與技術賣給了大陸土豪E公司,狠撈了一筆錢,而SSL三家大公司因為大尺寸背光的需求開始大量投資自己的LED事業部,人才擠壓效應與規模效應,都加快了兩家公司結束的命運,于是這兩家公司完成階段性任務后慢慢消失。
2)SSL時期
SSL時期就是三星電子Samsung,首爾半導體Seoul與LG Display,利用圖形襯底提升LED亮度得到突破,大尺寸背光開始全面滲透LED,LED的需求量暴增,三星與LG大量采購美國與德國的MOCVD,加速全面進入LED產業鏈,首爾半導體也夾著專利與技術快速延伸產業鏈并開始擴張全球版圖,甚至沖撞日本日亞化學公司。
由于有龐大的出??谛枨螅@三家公司很快進入LED的世界前十大,尤其是首爾半導體,雖然由封裝廠開始,但是吸收了早期的留日技術精英,與日本非常著名的德島大學與東北大學合作,得到了這些大學珍貴的LED初始原創專利,例如中村修二的老師德島大學酒井士郎實驗室的AC LED與高壓LED的日本原創專利,都授權給了首爾半導體,有了這樣的基礎,首爾半導體雖然沒有廣大的出海口,但是憑借專利與技術的經營,到現在還一直屹立不搖地堅守韓國的LED大旗。
這個時期的巔峰在2012年,這時候所有的背光幾乎都改成了LED,照明也初露曙光,三星與LG也開始進入照明品牌,加大LED的布局,但是好景不常,隨著背光需求斷崖式的下跌,LED照明價格開始受到中國大陸廠商的強力沖擊,三星與LG的OLED也有了初步突破,伴隨著三星LED照明由世界成品市場的退守,這樣的輝煌也慢慢歸于沉寂,只剩下首爾半導體還在奮戰著。
圖:2007年,酒井士郎教授(右三)日本韓國技術人員與筆者拍攝于德島大學光電實驗室
3)全面撤守時期
第三個時期是全面撤守時期,在2013年以后,大尺寸背光已經100%全面滲透,中國大陸LED全面崛起,韓國開始尋找下一代的顯示技術,韓國LED全面撤守,除了首爾半導體繼續加大CSP技術投資外,三星與LG的LED部門只是僅僅滿足集團的需求繼續開發新一代技術,對外已經沒有比較大的動作。
韓國的中小LED公司為了尋求性價比高的芯片與燈珠,開始停止制造LED,大量向中國的LED廠商采購LED保住他們的市場,甚至SSL三個大廠也因為成本壓力開始尋找代工而不再自己生產LED,根據我多年的經驗,這些韓國大廠最終會像歐美的公司一樣將他們的LED部門賣掉,買家估計還是我們中國的廠家。
圖:首爾半導體的展位,AC LED與高壓LED的Acrich是他們利用原創技術量產的LED產品
4、韓國科技產業的未來
1)樂觀角度:
目前在韓國,LED的關注度已經幾乎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OLED與量子點QD,韓國有一個優勢,出??诜浅姶蟮碾娮赢a品產業鏈,韓國人的東西絕對不會是原創的。
但是他們還有另一個長處,只要他們認定了,不論花費多大的代價,他們也會拿到原創的技術,并將這個技術產業化且發揚光大,以前的LCD,半導體到現在的OLED與量子點QD都是如此,只要韓國人還是拼命三郎式的努力,未來的韓國科技產業還是一片光明。
2)悲觀方面:
韓國是一個什么都想做的國家,做IC,LED與LCD,他們不但要做產業鏈,他們也要做設備,什么都想做導致全世界的科技產業都是他的敵人,對他們防備很深,我以前說過,如果沒有日本科技人員的暗中支持,他們想要低代價的拿到更高深的技術難度很大,三星與很多中國與美國公司都是既是供應商也是敵手的關系,這樣的關系很難維持住,三星與LG一定要有強大的出??诰S系住他們的產業鏈工廠,如果沒有,只要能夠有取代三星與LG關鍵材料或配件的中國,日本或臺灣廠商,他們一定會把韓國廠商踢開,三星與LG這樣龐大的產業鏈工廠會承受很大的壓力。
韓國因為資源貧乏,不足以支撐包山包海什么都做的產業鏈模式,所以做的東西與產品都是恰到好處的擦邊球模式,稍一不慎可能會造成致命的質量問題也不無可能,畢竟集團自己的子公司,如果有東方社會的人情世故,集團內部管理不當的問題也會發生。
韓國人常常自己問自己,我們要的是世界的三星還是韓國的三星!這樣深沉的矛盾要解開也許還要很久很久。這次的三星手機電池爆炸事件,會是解答的開始嗎?會是韓國科技產業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嗎?
成也三星,敗也三星,這也許就是韓國的宿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