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職場:職業經理人讓路資本的“宿命”
行業人士認為,吳正喆的離開是因為億光的戰略第一階段的目的已經達到。也有人認為,這是職業經理人的“悲催”,也是職業人的“宿命”,必須服從資本的意志。
無論是高層,還是高管,甚至因為他們離職,帶來其“親信”的組團裸辭。在某種意義上,是企業無奈之舉,亦非請辭者的情愿之為。從初出茅廬,到行業歷練,到獨占鰲頭,最終離開服務、耕耘多年的企業。其中的酸甜苦辣咸,只有當事人品味的真切。
在新經濟常態下,“工匠精神”更多的是體現在職業經理人的專業上。資本時代已經來臨,大品牌、大企業的戰略眼光,逐漸將用“人”的策略弱化,“錢”景才是企業轉型升級的基礎。

筆者曾經就從職業經理人到股東,到底要走多長的路的話題,撰寫過一篇報道。作為有潛質的股東,利益的層面更多的反應在個人工作能力上。對于不知深淺的人事變動,職業經理人的身份略顯尷尬,甚至于有些“悲催”的意味。在資本市場逐步占據企業未來戰略高地時,這群曾經意氣風發,激情昂揚的經理人,不得不為資本讓路,成為資本的“俘虜”。
有人退出,就必定有人進入,這是社會規律。針對企業而言,新鮮的血液的注入,可以讓企業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對于企業不斷“納新”,業內人士普遍持樂觀或觀望態度。這是人才戰略的又一次“實戰”型的體現,進入公司的“新人”,大多出現在管理、銷售、金融崗位,看似突然的人才引進和崗位調整,實則順理成章,為企業所需。

筆者認為,頻繁、密集的人事變動,標志著燈飾照明企業在市場、資本兩大版塊,實施人才機制戰略的再次“上路”。這對推動企業全面轉型升級、探索未來發展大計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綁架”上路:人才戰略或促成企業全面升級
2015年12月9日,佛山照明董事會收到包括董事長潘杰先生在內的11位董事及監事的辭職申請。半個月后,經董事會選舉,何勇為董事長、法人,莊堅毅副董事長。2016年1月8日,公司財務總監尹建春請辭。
2016年1月26日,佛山照明董事會聘任劉醒明為總經理,魏彬、解慶、焦志剛、陳煜、胥小平為副總經理,林奕輝為董秘,湯瓊蘭為財務總監,黃玉芬為公司證券事務代表。
2016年8月10日,佛照再傳高管“換血”消息,監事張勇、張學權請辭,改任行政職務。
2016年9月9日,董事劉韌正式辭職,并不在公司任職。佛照連續“緊鑼密鼓”的高層“震蕩”,一度被業界視為佛照的“多事之秋”。
2016年9月12日,木林森提名孫清煥先生、郭念祖、易亞男、鄭明波為第三屆董事會非獨立董事候選人,唐國慶、張紅、陳國堯為董事會獨立董事候選人。加上GE的“隱退”,在行業內掀起軒然大波。GE事件的持續發酵,被迫讓企業改變戰略,其中就牽涉到人事的無奈變革。
2016年9月18日,年富力強的邵嘉平博士加入歐司朗,成為大中華區通用照明銷售負責人。時隔一日,歐司朗又任命金融老將MichaelFlieger為美洲地區CFO(首席財務官)。
記者注意到,歐司朗“新人”邵嘉平博士畢業于清華大學,獲得物理電子與光電子博士學位,一直熱心致力于推動LED產業發展,擁有17年的LED行業經驗。而就任美洲地區CFO的MichaelFlieger,今年42歲,在過去的14年間,Flieger在歐司朗擔任多個領導職務,包括擔任印度尼西亞的財務總監和業務總裁。最近在歐司朗的總部擔任企業首席審計主管。
在外界看來,佛山照明、木林森、歐司朗三家行業代表,去年延伸到今年的人事“地震”,是一面鏡子。這是企業發展歷程中的必然。是成熟的標桿企業實施資本戰略、開辟更新“疆土”的大環境需要。是大品牌企業開展行業引領作用具備的社會使命。

在新常態經濟形勢下,企業不得不面臨的改革“陣痛”。人才“換血”也許會推動企業新一輪戰略的全新起航,全面升級的改革之路,是否會因為人才機制的進與出而鋪就,業界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