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編在網上看到一篇關于LED顯示屏行業“炒單”現象的文章,頗有感觸,特此分享給大家。
文章正文
幾天前,一位熟識的“炒單圈”哥們來公司喝茶談到最近一年的LED顯示屏市場,談到最多的是市場不好做,團隊人心渙散,訂單老是被業內大佬搶走,半年沒開鍋之類的……講真,哪怕再不濟的團隊一年下來也應該有個三五百萬的營業額。半年不開鍋,做成這樣,真不應該。
那邊哥們還在抱怨,這樣搞下去“吃棗藥丸”,還把一些貿易公司或廠家的成長案例拿來對比奚落,負能量爆棚,我立刻意識到這樣仍由ta吐槽下去ta遲早要脫離組織獨自跑路,為了不再給這支年輕的團隊會心一擊,我趕緊轉移話題:
“其實呢,現在炒單不如以前炒單,根本原因是炒單的價值在稀釋,我不是針對某一個團隊,我是說,現在所有還在做炒單的團隊都面臨這樣的境遇。”
他一臉懵逼,“啊?為什么呢?”
自己開的地圖炮,含著淚也要把地洗完不是?我就解釋一下,為什么說現在炒單的價值在稀釋。
首先,什么是創業型炒單(以下簡稱炒單)?
定義很多,簡而言之,就是帶著夢想有組織的做業務。尋一批志同道合的牌友,揀幾個能出活的組個團,二手市場挑幾張沒破角的桌子,掛個沒牌的敞亮工廠,茶幾一擺,咱營業了!!為了實現行業XX強的夢想,每天最核心的工作重點:喝茶、聊天、發微信。(小編內心:哥,這話太直接了吧~~~)
出門左轉找供應商吹牛,出門右轉陪客戶瞎掰,案例微信得曬,一天三推,強身健體。只要說話就是談資,什么模組備貨10萬張了,今天搞定1000平方了,NBA馬上要給下單了,產品走進國家級建筑了……類似種種,高端嘛!炒單沒有價格優勢,咱得比質量啊。炒單最TM討厭的就是廠家發低價廣告,因為這意味大家都有可能賣不起價格來。
那么, 有人肯定要說,這不就是貿易公司嗎?
當然有區別,貿易公司簡單定義就是除了生產不投資以外其他都要投資,場地、人員、市場、資質、服務等五臟俱全,靠投資團隊,投資平臺,管理業務團隊出活;而“炒單”是不拿工資不養人大多靠自己出活。
炒單,是相對于集體行為的個人行為,相對于集體利益的小眾利益,相對于大項目的小項目。既然這么小眾,哪來的市場啊?
當然有市場,小金額項目市場,低端項目需求市場,小規模企業需求市場,私人需求市場,只不過這些市場總量加起來也不會超過上市公司一個季度的營業額,這就決定了,炒單市場在顯示屏行業主流市場里,處于一個比較邊緣的地位。
有人肯定要反駁:誰誰誰炒單一個項目掙好幾十萬,現在寶馬X6開起,牛逼哄哄。說這句話的人肯定沒深入了解過其人其事,一個幾百萬的項目多少家公司盯著,家家捋著膀子拼實力,但偏偏被一炒單的以個人魅力征服,您說這事能簡單么?然而一大批熱血青年盲目追隨,其命運只兩個字:坎坷。
簡單來說,不好混。
關于炒單的由來,科普一下。最早呢,炒單是大公司里面業務員用來賺取外快的手段,就是把公司做不了的一些訂單拿出來業務員自己把它給做了,那時LED顯示屏還是“偏門行業”,不像現在滿街都是,廠家少價格高,有錢還買不到貨怎么辦?私下里委托業務員幫忙給搗騰點。所以供不應求問路無門的背景下才有了業務員炒單暴富的黃金盛況。在過去,對于廠家一個炒單人員抵得過小公司一個銷售部門,對于客戶炒單人員能給出他找不到又想要的會心產品,于上于下炒單價值都得到充分的體現。
總的來說,當年的LED顯示屏很有我國改革開放的感覺,好賣多金而且還很熱血,吸引了一大波向往資本主義的狂躁熱血青年。但是現在的炒單和以前炒單已經是南轅北轍,廠家滿大街都是,炒單優勢已經被信息的透明化抵消掉了,按照以往的模式已經很難向上下游提供大的價值,即便是中小型廠家以及貿易公司的市場人員狀況也很窘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