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炒單的成功,基本上歸于趕上好日子+炒單人員腦子好使,2010年那會兒LED顯示屏大潮如火如荼,多數炒單元老果斷轉型自立門戶,憑借在大公司積累下來的資源,迅速在LED顯示屏行業確定了自己廠家或者貿易地位。
但是現在情況不同了,LED顯示屏不再是一個價格封閉的行業,不管是高逼格的還是low到塵埃里的產品都有一種默契,同系列產品報價上下不差500元/平方,大家盡量互不歧視公平競爭,為什么依然只是一部分炒單人員成功了呢?
1、站風口位置,做趨勢產品
首先要明確一點,炒單不等同于廠家業務。炒單原則上來說是倒賣廠家的產品—在廠家給出的價格上增加一定額度倒賣給甲方。所以“炒單人員和廠家打價格戰”這個事情本身就是極其荒謬,本質上是在搶廠家業務員的飯碗。現在炒單乃至整個行業市場遇到最大的問題是:同質化產品及其嚴重、客戶重疊度高,炒單與廠家比質量比價格基本是沒多大出路,與貿易公司比逼格比服務基本沒那實力,想拿項目就得公關,供更好的服務,價格不能高報,費用還得多花,這就是產品同質化的“尷尬”!
但話又說回來,一個項目的采購商如果市場調查和產品分析都不做,偏信業務人員一口之言就下單了,那這采購離打包走人也不遠了,如果炒單人員沾沾自喜自以為個人魅力能影響了甲方,那也是蠢的無法無天,總之,如果業務這件事毫無預兆的成了,我覺得兩邊都很傻逼。
市場是變化多樣的,而且在中國這么個魔幻現實主義的樂土,服務業才是富礦,但LED顯示屏不一樣,創業有好年景和壞年景,弄得好順著潮水就起來了,搞不好就沒新產品或者產品出來賣不掉。LED顯示屏也一樣,賭對了趨勢,你順著潮水就起來了,賭錯了,你就傻逼了。
2014年是個分水嶺,在當時的炒單人員看來,直插和表貼好比現在的VR,都是未來趨勢。一部分人選擇發展表貼,一部分人選擇深耕直插,結果賭表貼的人現在房子都換了好幾套了,賭直插的人首付還沒湊齊。
所以得追問“炒單做對了什么”,而不是“顯示屏做對了什么”,炒單就是一門很小的生意,別指望能炒出一個利亞德,風口過了,你就算用了洪荒之力也飛不起來。
2016年新的風口又來了,直插在節能的光環下已經起死回生,來勢洶洶,市場表現遠遠超過預期!但是表貼的價格優勢以及小間距的量產化仍然讓其穩坐半壁江山!
總而言之,炒單的核心規則:做趨勢產品,乘風口而上!
2、選好的廠家,深度合作
有人說不就是做業務嘛,直接報價就得了,這么說的人,基本上屬于“單純”埋頭苦干型。首先炒單是一件很重且產出性價比不怎么高的事情:你千辛萬苦開發業務做的方案,目的是為了推你炒的產品,然而客戶拿著你的方案去找另外的廠家對比壓價,這中間還得提防廠家釜底抽薪、規避同行低價搶單等一系列事情,最終發現,你最大的價值其實只是為廠家推廣了一下產品,僅此而已。
悲觀地說,除了賭對產品和被大廠“包養”,炒單能提供的價值極其有限,炒單的最大價值是產出,不斷的擴大產出,炒單人員以利益出發為得到廠家更大支持甚至簽訂保底銷量和自付掛靠費用,然而這條路已經被炒單元老趟發霉了,你現在再用也是臨摹效仿,況且人家已經不這么玩了。
質量優、信譽好的平臺,是所有炒單人員都想合作的對象,因此炒單人員想要成功必須找到合適的平臺,最好是能建立長期的深度合作,單單一兩個項目,既對炒單人員自身創造不了多大價值,也對廠家提供不了大的價值,這樣無論是產品、技術、服務等資源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后方穩定”你自己才能安心地“上戰場”。 至于如何深度合作是需要參與人的魄力和智慧來打造的。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必將加劇信息透明度,我們不難預見未來原始的炒單之路會越來越窄,留給炒單人員進行“變革”時間已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