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陷阱
我們每天都被各種各樣的消費行為所包圍,且如今的騙人手段簡直是五花八門,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陷入了商家設定的消費陷阱中。

(消費欺詐位列第二)
下面的截圖是一網友在中國之光網官方微博里的留言,據小編了解,該網友老公到古鎮(zhèn)進貨,與某商家簽了合同,打了款挑了貨,回來后才發(fā)現(xiàn)商家寄過來的貨物都不是當時所挑選的品類,而且所標價格也與當時不同。但因為當時仔細看合同內容,并沒有實質性證據,只能吃啞巴虧。

類似上述事件不勝枚舉,商家大多數(shù)利用了消費者愛占小便宜、僥幸以及愛聽贊揚等心理,設置陷阱。甚至有人戲稱,這些年,走過最深最長的路,就是商家的套路。
下面是常見的欺詐消費者的行為:
1、銷售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2、以虛假的商品說明、商品標準、實物樣品等方式銷售商品
3、不以自己真實名稱和標記銷售商品
4、騙取消費者預付款
5、采取不正當手段使商品分量不足
6、采取雇傭他人等方式進行欺騙性的銷售誘導
7、做虛假的現(xiàn)場演示和說明
如今,在我國消費訴訟面臨訴訟難、訴訟貴、訴訟累的現(xiàn)實困境下,一些無良商家甚至會對消費者說出“有本事去法院告我”這樣的話,耍起“法律流氓。如何讓消費者在遭遇不平事時愿訴訟、敢訴訟的氛圍,“從一個發(fā)展到一群”,依然任重而道遠。


調查顯示,已然有36%的人在遭遇侵權時,沒有進行維權。
消費者維權四大途徑(以網購為例)
1、與經營者協(xié)商解決

2、投訴、調節(jié)



3、行政申訴

4、向法院提起訴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