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光±”公共藝術展主創設計師(續)
作為2017年“深圳首屆設計周“分會場活動之一,“光±”公共藝術展將于4月7日在深圳拉開帷幕。“深圳設計周”由深圳市政府主辦,是深圳最具代表性的大型文創設計活動的重頭戲,而此次“光±”公共藝術展,則是關注了一個小范疇的藝術領域——“光影藝術”,本次展覽以工作坊的形式作為開端,邀請了業界內知名的建筑設計師、室內設計師、景觀設計師、燈光設計師等近20人,以光為核心元素,共同創作了一系列的公共藝術作品——“以光為媒,跨界合作”。
臨展前一周小編終于有機會采訪了部分主創設計師,其中燈光設計師們自我介紹和解讀裝置作品的內容,小編專門整理了這篇文章與大家先睹為快。
【作者篇】
余顯開 CARRY YU
華人照明設計師協會(CLDA)理事 / 亞太酒店設計協會會員 / 重慶室內設計協會副會長 / 四川美術學院照明設計客座講師
函潤照明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 設計總監
· Carry進入照明行業是從燈具制造業開始的,深深感受到設計魅力而選擇成為一名設計師,并有機會進入亞洲著名的LIGHTING SOURCE燈光顧問公司工。隨著時機的成熟Carry與合作伙伴成立了函潤照明設計有限公司,作為一名勤奮的設計師他常年奔波在全國各個工地現場,希望通過自己的創意、智慧和努力,給夜晚增加越來越多有趣而溫暖的場景,讓光的表達與陪伴,在這個高速運轉的時代,予人光亮與慰籍。
侯林楠 Rinck Hou
華人照明設計師協會(CLDA)理事、副秘書長 / 四川美術學院照明設計講師
深圳光華聯照明設計事務所 設計總監 / 國家高級照明設計師
· 從事照明行業8年,具有資深室內外燈光照明設計經驗,曾負責擔任過多項國家級照明設計項目總監,照明設計創作方法論創始人。
杜健翔 Jason Du
高級工程師
四川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中國照明學會“金手指杯”全國十大優秀照明設計師
專業特長:城市燈光規劃設計、建筑燈光設計、景觀園林燈光設計、大型商業綜合體燈光設計、高級酒店會所燈光設計等……
李雪 Ivy Li
四川美術學院照明設計系大四學生
作品《云·霧》入選2014年四川美術學院年展 / 作品《形影不變》獲“光的維度”2016中國高校照明藝術設計大賽一等獎 / 作品《BMW5S店燈光設計》入圍光的維度”2016中國高校照明藝術設計大賽
(本著欲讓其莫測高深,先讓其莫名其妙的采訪理念,小編首先拋出一個很有營養的話題——)
編:從性格特點上來看設計師分為哪幾種?你(們)屬于哪種?
余:應該有偏理性和偏感性兩種。偏感性型的設計師,可能更注重設計效果的氛圍與感受;而偏理性型的設計師,則可能非常注重設計的功能、空間秩序以及內在結構,包裹在外部的才是感受性的部分。在思維上我是追求嚴謹的設計師,偏重于理性;但氛圍也是我非常看重的,我的理念就是“用有劇情的光感動一切”。
侯:有幾種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是屬于思維活躍創新型設計師。
杜:一位成功的設計師似乎是感性與理性思維的完美結合。我曾戲言自己的性格是多樣性的,“靜若處子,動如脫兔”。 但不管是內向還是外向型的設計師,都該充分地與人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
李:也不是說分幾種這么簡單。設計是具體有美感的藝術創造活動,創作本身就是充滿了無限多可能的。我認為自己是勇于嘗試創新型,再加一個突如其來靈感型。
對于侯林楠的回答小編表示完全服氣,其實有幾種小編我也不知道,只是知道自己是屬于狂霸炫酷帥得不能自理的那一類。
編:有沒有那種你很想去做,但卻沒有能力去完成的設計創意?
余:想做的項目有很多,但遇到好的項目也是緣分。但不得不說每個項目都有挑戰,問題永遠都是新的,需要你隨時去解決。有著豐富的經驗積累,那只要用心去解決就差不了。
侯:我經常會會看見一個空間就有很想主動設計的欲望,這就是我很想做的,但是別人沒有請我做。
杜:有,我相信每個設計師都會有的。
李:當然有啦,但是基于現在還是學生的基礎,很多資金方面就是一個問題,而且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所以一些好的想法暫時擱置,不過這也正是我也努力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