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歐普個建議,需要考慮國外并購,尋求更多支點,歐洲一個支點,美國一個支點,澳洲再來一個......國內的并購放在次要位置。
“疾足高材者得焉”,要跑得快還有真本事的才行,僅靠模仿是不行的,要有自己獨有的風格和模式,能夠打破傳統照明的固有發展規則,要有沖天的氣勢,要有決絕的勇氣,要有必勝的信心......感覺這些都不是上市公司能夠具備的優勢。
舊秩序在崩塌,而新秩序還沒建立起來,行業的未來,這一場混戰,最終勝出的是誰,還真的不好說。
照明舊秩序,可以看幾篇曾經寫過的文章,雖然只是涉及了個皮毛,但是有可能會幫助打開思路。
《照明新時代創想》;
《照明三巨頭的“沒落”與“新生”》;
《被拋下的,從不會說再見》;
“那些曾經被仰望的存在,如今也依然被仰望著,但那些仰望者目光中的含義卻變了,從曾經的羨慕欽佩變成了如今嚙噬的欲望,曾經的仰望是因為那些存在的尊貴,如今的仰望是因為那些存在的巨大,曾經他們高在云端,如今卻跌落凡間。”
「照明“英雄殺”」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今日的照明行業,很像是走過了秦時明月漢時關后,面臨的三分魏蜀吳時期,只是,還只是比較前期。傳統王者的影響還在,但已經江河日下;各方諸侯勢力還在盤桓發展,對局勢仍拿捏不準;互聯網企業虎視眈眈,這里說的不止是大家熟悉的那些個互聯網企業,也包括新晉的各種以互聯網思維和模式運作的照明企業。
看似波瀾不驚一片寧靜,蛇走蛇路,鼠走鼠道,但是,早晚會殺到一處的。你有二十萬家門店,我有十萬家網點兒,他有幾百個工程經銷商,這些都是不長久的,也不符合市場發展規律。以前或許可以,也都是那么走過來了,但隨著信息的不對稱一再被打破,以后,這是不可想象的,因為會衍生大量重疊的資源,在造成資源浪費的同時也會進一步加劇市場競爭。
每一個資源浪費的地方,都是別人進攻的著力點,都是蟻穴,萬里長城永不倒,就怕城墻長小草。
三國初期,諸侯林立,和現在的照明行業感覺很像,漢朝勢衰,諸侯擁兵自重,看似平和,其實暗流洶涌。
和平,只是表象,總有人要撐不住的,就會形成鏈式反應,進而導致一進一退,退的一方根本沒辦法止住衰敗的趨勢。
而國內有一些照明企業,很像劉璋劉表,雖然看著很大,卻只是被趨勢裹挾著發展起來的,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也沒有愿景,只是盼望著天晴無雨好下田。也有如馬騰公孫瓚一樣的存在,偏安一隅,但卻很難抵擋滾滾歷史車輪的碾壓。至于袁紹那樣不自量力的,死的就更快。
昨天,分別和兩個行業朋友聊天,都提到了市場的一些困惑,我簡單寫下,仁者見仁,拋磚引玉。
一個朋友提了個問題,她說:大品牌的庫存,動輒幾千萬,甚至上億,是企業非得如此?還是在效率上無所作為?有沒有改進的空間?
我的看法是:既不是企業所愿也無關周轉效率,這是技術升級、產品迭代和銷售鏈條過長導致的堆積效應,是產能過剩、競爭加劇和市場端不確定性增強觸發的正常結果。現有基礎上的改進是很難的,需要導入新的運營模式,和產品無關,甚至和照明也沒有關系,只是和模式本身相關。
另一個朋友很有趣,翻到了很久以前的文章提及的一些照明平臺,查了一圈發現目前只剩下EDS了。關于E燈快線、聚優縱聯、燈聚網倉、第三倉、EDS商城、燈億網.......哈哈,那都多久以前的事兒了。
我覺得這事兒也要給一個交代,我的看法是:從照明的角度,永遠也弄不出弄不好這樣的平臺,活下來也弄不大,因為條件都是基于逐漸過時的理念和數據,而且,照明人都是有包袱的,資源、人脈、經驗.....既是優勢,也是劣勢,優勢是對于傳統而言,劣勢是對于未來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