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感應燈在道路照明領域的應用和發展
上傳人:白鷺 上傳時間: 2014-03-27 瀏覽次數: 49 |
“十二五”器件是我國城市照明建設事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滿足城市照明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倡導綠色照明,降低照明的單位能耗,提高城市照明的質量和節能水平,是城市照明科學發展的主題。本文主要闡述新光源在道路照明領域的應用和發展前景。
隨著全球面臨能源危機以及環境保護浪潮的興起,節約能源、保護環境逐漸成為全世界的共識。中國市政工程協會城市照明專業委員會的調查統計數據顯示,全國道路照明耗電約47億KWh,年電費開支約30億元。為此,我國今年對綠色照明十分重視。
建設部和國家發改委在2004年和2005年連續頒發了204號、234號關于加強城市照明管理、促進節約用電工作意見的通知,2006年之后又頒發了“十一五”和《“十二五”城市綠色照明工程規劃綱要》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十二五”期間是我國城市照明建設事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城市照明快速、健康、科學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賦予了我國城市照明行業新的歷史使命。
因此,如何采取相應措施,降低能耗,是城市照明行業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作為國家首都的城市照明管理單位,北京市城市照明管理中心近年來吉吉探討各種節能減排的有效途徑,其中大力推廣電磁感應燈替代傳統道路照明光源,是加快實施首都綠色照明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電磁感應燈的發光原理
電磁感應燈最早出現于1991年,它采用磁激勵方式的發光原理,用特定頻率和波形的電流通過線圈,產生的磁力線激發源內部的金屬蒸汽,發射出紫外輻射,紫外輻射再激發光源表面的熒光粉,產生可見光。
一次激勵為純物理結構,所以無任何衰減產生,二次激勵類似熒光燈的原理,但采用超常壽命的高性能三基色熒光粉后,衰減率會降得更低,保證在60000小時后,光輸出依然會大于80%。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