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率有機藍光和白光電致發光器件
上傳人:王振/陳雙文/周翔 上傳時間: 2015-03-16 瀏覽次數: 56 |
1引言
有機白光器件具有可制成大面積、超薄可彎曲等優點,更適用于可制成大面積、超薄可彎曲等優點,更適用于照明光源、彩色顯示和背光源,是新時代的綠色固態平面光源。
自1994年Kido等首次報道WOLEDs器件以來,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白光器件性能得以顯著提高。最近,沒過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公司宣布,在使用提高出光技術的情況下,研發出了1000cd/m2的亮度下,發光功率效率高達102lm/W的白光器件。2009年,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的Reineke等報道了利用高折射率的基底和周期性耦合出光結構,在1000cd/m2的亮度下實現了發光功率效率大124lm/W的白光器件。
Duggal等首次結合藍光熒光器件與顏色轉換層構成白光。Krummacher等將溶液法制備的藍光磷光器件與顏色轉換層結合,得到效率為25lm/W的白光發射。Yuan等將小分子藍光磷光器件結合顏色轉換層得到效率為9.5lm/W的白光發射。藍光器件與藍色轉換層結合構成白光器件的方法具有公益簡單、光譜穩定的優點。
Zhou等研究了再TCTA/Bphen界面聯測同時摻雜Ir(ppy)3對器件性能的影響,發現器件EL效率遠遠高于單獨摻雜在TCTA或Bphen中時器件的EL效率,標明采用雙發光層器件結構,能夠高效地手機和利用在TCTA/Bphen界面產生并擴散到界面兩邊三線態激子,提高器件內量子效率。在此之后,許多采用雙發光曾器件結構的磷光器件也相繼被報道。
在藍光PHOLEDs中,Fukagawa等在基于ir6的器件中使用雙發光層,將器件外量子效率從10%提高到15.7%。2008年,Su等使用雙發光曾技術和寬帶隙高遷移率的HTL和TL,使基于Flrpic和PHOLEDs器件的發光功率效率超過50lm/W,外量子效率可達25%。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