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眾論燈光如何塑造古建昔靨
摘要: 從照明的手法講,古建筑跟其它建筑在手法上沒有本質的差別,所有的照明手法都能用,只有位置和材質的區(qū)別;從保護的角度講,有些照明手法就不適用于古建筑。
古建照明的“三重門”
李農:北京工業(yè)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城市照明規(guī)劃設計研究所所長
李鐵楠: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教授
汪幼江:同濟規(guī)劃院夜景設計專家、上海市政府采購評審專家,中國照明學會室外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
牟宏毅:中央美術學建筑光環(huán)境研究所執(zhí)行所長
朱劍修: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筑設計研究院照明設計所所長
尊重歷史
《阿拉丁》:對古建筑和仿古建筑進行照明設計的意義是什么?預期實現(xiàn)的目標是什么?
李農:無論是古建筑、仿古建筑還是其它類型的建筑其照明設計的目的沒有本質的差別。只是由于古建筑已經成為每個城市的景點或城市名片,因此受到了城市管理者、甲方的重視,所以對照明提出特殊的要求,希望可以通過對古建筑的夜景塑造拉動城市夜晚旅游經濟的發(fā)展。
李鐵楠:一般來講,古建筑和仿古建筑屬于公共景觀設施之一,代表了城市的形象。景觀照明的目標是能過塑造一個好的景觀形象,給人舒服的感覺、美的享受。除此之外,景觀照明不能破壞城市的風格、不能擾亂街道上行人行車的安全、不能干擾百姓的正常生活。
汪幼江:古建筑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東西,而仿古建筑往往是商業(yè)性的東西。比如,我想營造古街的氛圍,但是我又不可能找到古街,那么就只能仿造。既然是仿古,那么不妨用常見的照明手法去打亮。對于古建筑我們要盡量遵循照舊如舊的原則,當然照舊如舊的根本點是不能把古建筑照成了鬼屋。比如燈光一打,黑乎乎的讓人一看那房子像鬼屋,這可能是內透光沒處理,我們希望古建筑照明照舊如舊,但是不能把它變成一個墳墓,古建筑照明要喚醒的生氣、營造一種溫馨的感覺。
牟宏毅:對建筑進行照明設計的最終目的和意義是表達建筑的性格、傳遞建筑所代表的時代特征和文化。古建筑和仿古建筑照明的意義也是如此。而對這兩者進行照明設計的目標是實現(xiàn)對城市文化信息的表達,促進城市商業(yè)經濟的發(fā)展,提升人文環(huán)境的氛圍。
朱劍修:簡單說,古建筑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象征。好的照明設計能使這種象征在另一個時空序列中得到進一步展現(xiàn)。我們追求八個字——“自然而然”、“得意忘形”。
《阿拉丁》:古建筑和仿古建筑照明的設計原則是什么?應該遵循什么樣的規(guī)范?
李農:古建筑是屬于人類文化遺產,不可再生。所以,對古建筑進行照明設計的第一原則是:保護。從設計的層面上講,古建筑跟其它建筑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只是古建筑在形態(tài)上傳承了更多時代的特征和信息。我們需要的就是把帶有時代特征的符號、信息通過照明設計表達出來,這是最基本的原則。
目前,《夜景設計規(guī)范》對古建筑照明設計還沒有明確的規(guī)范,在傳統(tǒng)的建筑設計規(guī)范中,基本上涵蓋了包括木質結構建筑防火等問題的一般保護性的規(guī)范要求。但是,在現(xiàn)有的規(guī)范中,幾乎沒有涉及到在古建筑照明中可能產生的紫外線等輻射的防護規(guī)范,這是需要改進的地方。在相關規(guī)范還沒有完善前,我們照明設計師應該站在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避免對古建筑造成不可挽救的破壞,包括現(xiàn)在已經認識到的危害和還沒有認識的危害、潛在的危害,都要盡可能的去避免。這才是一個設計師應該思考的高度和對人類負責的態(tài)度。
李鐵楠:古建筑和仿古建筑在照明設計原則上的區(qū)別是:古建筑涉及到文物保護的問題,而其它的原則類似,都是需要通過燈光塑造建筑在夜間的形象,給人恰當?shù)囊曈X感受,體現(xiàn)建筑本身的設計理念、特征,營造建筑在夜晚的氛圍,傳遞建筑的細節(jié)信息。
汪幼江:燈光設計的原則就是要把古建筑或仿古建筑本身獨有的形質和藝術特征表達清楚,
另外,古建筑設計劃體系的靈魂是屋頂組合和空間組合,那么我們面對的設計對象就不是單一的建筑個體而是建筑群,我們的設計原則就需要找出建筑的組合概念、主次關系、結構和韻律,不然這個古建筑照明就失去意義了。
需要遵循的規(guī)范包括照明設計規(guī)范、建筑設計規(guī)范和國家頒布的相關規(guī)范,除了嚴格遵循保護性規(guī)范外,我們要在所謂的規(guī)范里做靈活的處理。比如,古建筑身處公園或一些特定的場所,那么我們就需要結合建筑所處的環(huán)境,對亮度做一個精準的評估。如果照足國家的規(guī)范,規(guī)定性達到多少赫茲,多少坎德拉,那么結果可能會過亮會過暗。
牟宏毅:文物類古建筑照明設計的第一原則是:保護性——絕對敏感、不可觸碰、不可損傷。物質上:古建結構不允許任何形式的傷害;形態(tài)上:古建建筑專有的營造語言不允許破壞;
精神上:時間透過建筑傳達出的歷史氣息不可改變。仿古建筑的建筑屬性明確,照明可操作性相對寬松。建筑的非文物保護性決定可根據(jù)需要在建筑上進行燈具的安裝和改造。同時, 古建筑和仿古建筑都需要遵循照明設計規(guī)范,其中古建筑還需要嚴格遵循文物保護的規(guī)范。
[NT:PAGE]
慎光、慎彩
《阿拉丁》:對仿古建筑進行照明的主要手法有哪些?主要考慮的照明對象有哪些?它們對照明的需求分別有哪些?
李農:從照明的手法講,古建筑跟其它建筑在手法上沒有本質的差別,所有的照明手法都能用,只有位置和材質的區(qū)別;從保護的角度講,有些照明手法就不適用于古建筑。比如“上天入地”的手法就不適合于古建筑。所謂“上天”,就是在建筑的本體安裝燈具;所謂“入地”,就是在建筑的周邊地面安裝燈具,這些都是對古建筑的破壞。這就區(qū)別于一般建筑,凡涉及到這樣的手法都是不適合古建照明。從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上講,古建筑照明最理想、最安全的方式是泛光照明。
李鐵楠:中國古建筑的單體構造都相差不多,一般都包括立面的分段式、臺基、屋身、屋頂、柱子等,無論是南方北方,皇家民居,都是類似這樣的格局,只是規(guī)格形式有嚴格的區(qū)分,但無非是大小、等級、顏色、裝飾形式的變化,所以照明的手法都有相似之處,但是具體的設計手法要針對具體案例而言。
景觀照明是給人欣賞的,首先要把握這一點,那就要從觀景人的角度來設計景觀。而我們在觀賞古建筑或仿古建筑時,看到最多的是屋檐下面的空間,所以屋面要盡量暗下去,特別是單層的建筑體,當然高大的塔樓等體量大的建筑,屋面可以亮點,成為標志性的亮點,而像四合院的屋面盡量不要亮。如果屋頂一定要亮,那么一定不可以比屋檐下亮,可以對屋脊,橈角、雕塑作重點照亮或者點綴性突出。照明的重點應該放在屋檐下面,這是人正常的視點,包括檐口、檐口下的梁、柱子的構件、斗拱等。
另外,中國古建筑的特點是由一個個單體建筑圍合成一個院子,再由院子這樣一個個的基本單元三進五進的串起來構成建筑群,其中組合的變化無窮,照明設計要把組合的層次、細節(jié)、概念一一表達出來。
汪幼江:實際上我們講的照明手法,一個是通過泛光的照明方式表達建筑的體積;一個是通過勾邊手法表達建筑的形態(tài)。
牟宏毅:仿古建筑照明手法很多樣,包括地埋、入墻、在結構內安裝等,但是前提條件是裝完后燈光和燈具不能改變或破壞了建筑的形體,要記住照明永遠是服務于建筑的。
《阿拉丁》:中國古建筑形制規(guī)則且構造獨特,從建筑材質、設計元素、色彩運用上,都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千年文化精髓的沉淀和傳承。那么夜景燈光設計應該如何去表現(xiàn)建筑肌理、形態(tài)的特色,并傳遞出建筑的文化神韻?
李農:每個朝代的建筑都帶著那個朝代特有的信息,這些信息一定是通過建筑的構件、彩繪、結構等形式表現(xiàn)出來。對于一個建筑的照明,不僅僅是局限于照亮,而是應該傳達出建筑相應的信息。一般古建筑傳達的信息有兩方面:一是古建筑自身蘊涵的時代信息;一是建筑本身的結構美。這是古建筑照明應該重點表現(xiàn)的兩方面。
有人認為泛光照明無法表現(xiàn)細節(jié),實際上,泛光照明用得好,包括局部泛光、主次的配理,運用得當,一樣可以表現(xiàn)建筑的肌理、形態(tài)的特色,并傳遞出建筑所攜帶的時代文化氣息。
李鐵楠:首先要對古建筑有一個很好的理念定義,古建筑的大小、形式有差別,南方北方有差異、皇家和民間有差異,要根據(jù)建筑的特征構件、細節(jié),燈光要表現(xiàn)建筑或壓抑或張揚或宏大或婉約氣息,形成一個景觀空間讓人獲取感受。
汪幼江:首先要了解建筑所處的地域環(huán)境,比如南方的屋檐是飛起來的,比較飄逸、清秀;北方的屋檐是下沉的,比較古樸。建筑的構造形體不同,那么細部的照明構圖手法也將不一樣。
其次,從設計元素上講,飛檐的氣質是古建筑的特征,照明必須去刻畫傳遞出韻味。再比如,斗拱的照明手法有外打光和內打光之分。實際上,我覺得外打光并不是處理斗拱最好的方法,因為沒有把它的立體感表達出來。如果把燈光裝到斗拱里面去,那么其立體的剪影就會呈現(xiàn)出,而且虛實的關系要比外打光生動。當然我講這種構圖方法需要很細膩,這樣才能出經典。另外,在設計斗拱的時候燈具擺放的位置要嚴格控制,不然會影響建筑的觀瞻。
第三,要表現(xiàn)和傳遞建筑的神韻,就需要處理好光與影的關系,建筑細部構件虛實如何搭配,肌理的紋理如何表現(xiàn),這些都需要設計師站在一個高度上處理好藝術方案和技術方案之間的協(xié)調統(tǒng)一。
牟宏毅:我們知道,技術為藝術的追求尋找方法和提供手段,而藝術為技術的創(chuàng)新提出要求和完美展現(xiàn),這是照明技術與藝術的契合點。而我們要對古建筑做一個契合的照明表達,就需要穿越時空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細致觀察、理解與體會。古建筑不僅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特征,更重要是它流露出了古代文人、儒、禪等文化精神世界。那么我們就需要用通過節(jié)點的塑造、
意境元素的搜集、劇情場景的營造、氛圍的烘托,用光表達感情,傳遞建筑身上的文化神韻。
朱劍修:中國古建筑博大精深,要完整體現(xiàn)建筑肌理恐怕就要學習個三年五載,只能談點原則。總的來講,一個好照明設計首先要符合基本的規(guī)矩,有基本方法作指導,要尊重建筑本身的各類特征;其次懂得強調,分清主次、層次、重點,這個是基礎;第三,要把情感放進去,需要一點情調,把藝術的感覺表達出來,這個是創(chuàng)意。基礎部分和創(chuàng)意部分整合起來,古建筑在夜間的燈光下就非常有腔調了。
《阿拉丁》:在古建筑和仿古建筑中,屋面、斗拱、廊柱等重要部件的照明手法有哪些?這些部件對燈具有哪些具體的要求?
李農:古建筑適合泛光照明和遠距離的投光照明,這是降低危害的可能性和現(xiàn)實性最合理的方法;對仿古建筑才可以具體談細節(jié)部件如何照明的問題。仿古建筑就是模仿古代建筑所做的一些現(xiàn)代建筑,對于這些建筑,既然是模仿某個時代的建筑,那么其細節(jié)部件一定攜帶那個時代的信息,那我們就可以尋找適合的照明手法,包括各式光源和燈具,去充分的表現(xiàn)這些細節(jié),展露建筑所代表的時代特征。
李鐵楠:先說燈具,燈具要隱藏好,要見光不見燈,如果不好隱藏可以嘗試定制,比如做成類似建筑的構件;其次,燈具一定不能對古建筑造成拐傷,要避免景觀的觀瞻。然后針對建筑的具體部件,選擇合適的光,通過光束的強弱、投射方向,獲取明暗的對比,光影的塑造來表達建筑細部的形態(tài)特征。
牟宏毅:古建筑的照明手法,燈具和光源要遠離建筑本體,建議遠距離投射,一般采用架桿或地埋;而仿古建筑對光源和燈具的要求就比較寬松,遠距離投射、架桿、地埋、結構內安裝都可行,但是需要注意消防安全和不能破壞建筑的形體。另外,燈具的外形、色彩要在建筑的色彩體系內,要協(xié)調統(tǒng)一。
《阿拉丁》:“勾邊”是很多古建筑或仿古建筑常用的照明設計手法,您對這種照明手法有什么看法?
李農:我認為,任何一種照明手法都沒有好壞之分、沒有過不過時的問題,只有用得恰不恰當?shù)膯栴}。勾邊是中國景觀照明初始的手法,在仿古建筑照明中,在某些情況下運用,肯定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從照明設計表現(xiàn)的角度來看,單純用這種手法對于景觀來說會顯得過于單薄,因此,我不建議單獨使用這種方式。事實上,可以將泛光的手法和勾邊的手法結合起來,勾邊解決輪廓的問題,局部泛光解決細節(jié)的問題,這樣可以更加充實和豐滿的表現(xiàn)建筑的特征,景觀效果也會更好。
李鐵楠:景觀照明手法見仁見智,沒有強制規(guī)定能用或不能用。但是我個人不贊成用“勾邊”的手法。勾邊主要是解決輪廓的問題,輪廓照明本身亮起來是燈,沒有太多的內容和細節(jié),而古建筑的曲線比較優(yōu)美,所以,對于古建筑中仿古建筑,勾邊的手法盡量少用。
汪幼江:其實,我認為只有古建筑能勾邊,而其它建筑都不能勾邊。比如我們的現(xiàn)代建筑就不能勾邊,一勾就成了方盒子,但是反過來,古建筑這樣勾你就不覺得這是一個方盒子。傳統(tǒng)建筑簡明、真實,通過勾邊這樣一個簡單的外部形體塑造,人們就知道其建筑內部的結構和空間的關系,所以這種美是能夠被表達清楚的。相反,現(xiàn)代建筑多為玻璃幕墻,乍看是玻璃,實際上可能是實墻,你無法掌握建筑的內部空間。
另外,有些專家說建筑不能用勾邊,我覺得這是比較偏激動的說法。中國畫是用線條構成,這個線既可以表達體積、表達動勢、表達形態(tài)。所以我覺得照明設計的原則是,我既可以使用面打光的方式表現(xiàn)建筑的體積感,遠距離我也可以通過勾邊把的形態(tài)展示出來,這是由建筑本身特定的性質決定的。
牟宏毅:勾邊是一種照明手法,但是單純使用勾邊不適合任何建筑。我一直對勾邊比較反感。我們知道,勾邊表現(xiàn)的線,而照明是要表達建筑的點、線、面,是一種光影的關系。而勾邊的手法過于單薄,無法豐滿的表現(xiàn)建筑的形體,建議以配合使用為主。
朱劍修:一般來說,單一的勾邊手法不能準確的表達古建筑的風韻,更無法表達建筑細部及各色構造,會使得建筑三維的形體在夜間退化成二維的輪廓,簡單勾勒輪廓往往是不懂照明設計的人對照明手法的簡單理解。但對于多重屋檐的古建筑,有的時候運用恰當,也能起到突出形象的作用。怎么用好這些方法,就像燒菜一樣,同樣的原料,但高手燒的味道就是好吃。
《阿拉丁》:彩色及動態(tài)的燈光也常被用于古建照明,您認為這兩種形態(tài)的燈光適合于古建照明嗎?它們的利弊各是什么?
李農:古建筑類型眾多,形式千差萬別,比如皇家宮殿和民間庭院的建筑材質、等級,有著嚴格的階級限制和差異。從這個角度出發(fā),雖同為古建筑,其燈光的形態(tài)和色彩就不能一言概之。彩色和動態(tài)的燈光就不適宜中國傳統(tǒng)的皇家建筑,它們會破壞皇家傳統(tǒng)文化的尊嚴;
而動態(tài)的燈光往往起到一種靈動、活潑的效果,適合像北京四合院這樣的民間建筑。
李鐵楠:我們知道,景觀照明的定位是作為城市空間的背景,既然是背景本身就不應該突出,而彩色或動態(tài)的燈光一用就會突出。一般來說,古建筑盡量使用白光照明,彩色和動態(tài)的燈光可以用于特殊的節(jié)日或場合,比如燈光節(jié)或燈光秀。
汪幼江:有人認為彩色光是除白光之外的光,也有人認為彩色光是除了白光黃光以外的光,而我對彩色光的界定它是一種絢麗的光。
至于古建筑適不適合彩色燈光,我覺得特定時段是可以,關鍵是你要知道這個時段是哪一段。比如LED既可以提供彩色光也可以提供非彩色光,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通過控制系統(tǒng),在平時提供非彩色光,到了節(jié)假日就使用彩色光呢?另外,對于一些特殊的古建筑或仿古建筑,也可以采用彩色光,比如紀念性的建筑。
牟宏毅:古建筑的莊重、大氣,強烈的色彩和動態(tài)的燈光不適合表達古建筑的氣質。但是,在特殊的節(jié)日或帶有偶發(fā)性和演義性質場合,可以結合需要使用彩色和動態(tài)的燈光,但建議不要過于強烈,不能常態(tài)化,要謹慎、慎重使用。
朱劍修:一己之談。我覺得這是關于審美的問題。唐朝以前官府規(guī)定晚上實行宵禁,不得出門,出去是要被抓起來。每年只有短短幾天在燈火闌珊中看熱鬧找對象,所以燈光和時代、和政治是蠻有關系的。同樣,古建筑和園林、書法、繪畫藝術同源,都講究天人合一,寫意重于寫實。古建筑大多為木框架的個體建筑,充分利用木結構,內墻外墻可有可無,可隔可透。空間可虛可實,詩情畫意。所以中國的古建筑是非常有繪畫性的。我們的審美也在與時俱進,有荷塘月色,也有最炫民族風,不論有何種光,關鍵還是要追求何等品味的美。照明藝術是立體的,觀賞者移步換景,深入其中,情節(jié)一步一步展開,穿行于庭院、曲廊、樓閣之間。光影之間感受的是千年的文化。所以不要拘泥,也不要失“意”。
《阿拉丁》:古建筑或仿古建筑照明的采用的光源主要有哪些?對燈具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李農:古建筑的泛光照明適用的光源有金屬鹵化物燈、鈉燈,根據(jù)建筑體量的不同,小體量的建筑可以采用LED投光燈;常見的光源都適用于仿古建筑,如果想變換色彩,LED是首選。
李鐵楠:光源的選擇以適用為原則,以技術穩(wěn)定為前提,以滿足照明效果為基礎,以經濟成本考慮。目前比較常用的光源有金屬鹵化物燈、LED燈和鈉燈等。
牟宏毅:古建筑照明最好的燈具產品是LED,因為它體積少,無輻射,而體量大的古建筑傳統(tǒng)光源比較適合。
[NT:PAGE]
任重道遠
《阿拉丁》:古建筑屬于文化遺產,涉及到保護的問題,那么在照明的實施過程中,業(yè)主的期望、古建的保護和實際可行三者之間可能產生沖突,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去平衡這三者之間的關系?
李農:在中國,甲方是強勢,這是客觀事實;另一方面,設計師應該有歷史責任感。對于建筑的景觀照明來說,方法有許多種,如果設計師是站在尊重歷史尊重建筑的立場思考問題,那么他就會按照這樣的思路去做設計、去引導甲方的思想。那么從全國層面上講就可以從某種程度上減少對古建筑的傷害。我這里強調全國層面,因為我承認有個別項目的設計師是斗不過甲方的。但是,如果能從全國層面上樹立尊重歷史尊重古建的觀念,那么就可以大大減少對古建筑的傷害。我個人一直在呼吁這個問題,我希望媒體、專家和相關部門都能樹立一個尊重歷史尊重建筑的正確觀念,從宏觀的層面上減少負面東西的出現(xiàn)。
汪幼江:古建筑是一個修繕的問題,仿古建筑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開拓和發(fā)展,將傳統(tǒng)建筑納入我們的現(xiàn)在生活當中,我覺得這是一個趨勢。我覺得照明最大的趨勢是為載體服務,我們要在把握建筑的整個環(huán)境和氣息下去運用燈光。
牟宏毅:這是一個取舍的關系,保護是第一位。只要跟古建筑保護發(fā)生沖突,那么業(yè)主也好,照明設計也好,通通都要讓步。不然,就算在短期取得一定的經濟效果,從長遠來講,對古建筑是一種犯罪。這是沒有條件可講的,如果做不好寧可不做。其次,要盡可能的實現(xiàn)業(yè)主的期望,但是業(yè)主的期望跟照明設計之間要達到一種平衡值,要考慮業(yè)主需求,但是也不能放棄設計師的職業(yè)操守。
朱劍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燈光和照明是服務于載體本身——古建筑。近年來隨著大規(guī)模的城市化進程,中國的古建筑越來越成為稀缺資源。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文化越來越成為各級政府建設的重點和焦點,文化是一種軟實力,可以用來包裝和消費的,連少林寺、佛門等四大道場,地方政府都要用來上市,其程度可想而知。所以這是一個度的問題,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高不低,守住中間,別太折騰,好的照明設計是有靈魂的,是有文化的,一個好的古建筑照明應該成為是歷史和時代的標志。照明不能反客為主,不能沒文化搞亮化。對于古建,如果沒有合適的方式,還不如不去動它。
《阿拉丁》:請簡單介紹一下,近年國內古建筑和仿古建照明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
李農:古建筑包括仿古建筑,幾乎都成為了城市的旅游景點或地標,都被作為一個必照的對象。但是照明效果就參差不齊,呈現(xiàn)一個倒三七的比例,即有七成的古建筑或仿古建筑是不合格,這不合格的因素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古建筑的保護層面不合格,一個是對古建筑或仿古建筑的表現(xiàn)方式不當。
李鐵楠:大家都在做,各有各的高招。總的形勢是往好的方向發(fā)展,但是距離理想的狀態(tài)還有蠻大的差距。古建筑是中國文化的一個代表,做古建照明一定要去理解古建筑背后蘊涵的東西以及中國的文化,這一點很重要。只有在理解其代表的文化后才能通過恰當?shù)氖址ò盐幕牡滋N表達出來。有人覺得這話很虛,光怎么能表達文化呢?光當然可以表達文化。
中國的古建筑就像圍棋,元素簡單,但是變化無窮無盡,主要表達的是一個組合的概念。中國古建筑的基本單元是一個圍合的空院子,而照明的照實體的,如何通過照明的手法體現(xiàn)空間的概念,這是一個關鍵點。
另外,中國人的理念是自己過自己的日子,古建筑在屋檐上用瓦片作了很好的分割,所以
我們用一種光的手法把屋檐做得很溫馨,不去破壞中國人的生活習慣。
古建筑身后有太多深厚的東西。強調要把理念理解清楚,然后再去接著往下走,不要一上來就用燈去照明。
朱劍修:近年來,通過《阿拉丁》等照明媒體組織的活動,聽了看了許多專家的發(fā)言和文章,很受啟發(fā),他們的意見非常值得學習和思考。所以,我只能通過自己的研究、積累和日常的設計需求調查,談談幾個細節(jié)變化。
一、 照明理念從照亮向照出文化轉變。隨著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從業(yè)人員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古建筑照明已經不是原來的簡單亮起來了,而是希望能把古建筑的文化信息表現(xiàn)出來傳播出去。
二、 照明目標從景觀向觀景轉變。也就是目標不像以前那樣單一,讓建筑在夜間成為被觀看的景觀。而是希望建筑能夠吸引游客駐足進入,進行消費。
三、 照明手法從勾邊向表現(xiàn)形體轉變。簡單勾邊的古建筑照明表現(xiàn)手法越來越少,古建筑立體美感越來越成為設計師或業(yè)主的追求效果。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