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故宮博物院雕塑館
業主:故宮博物院
展陳設計:馮崇利,王崢英
照明設計:周鍊,張昕,馮崇利,韓曉偉,杜異,趙曉波,王崢英,趙秀芳
天然光研究:張昕,夏君天
照明技術支持:王東寧,王俊杰,梁金龍
特造玻璃:北京玻名堂玻璃有限公司
特造燈具:WACLIGHTING華格照明
室內面積:1,500平方米
完工日期:2016年6月
慈寧宮在明清兩代均為太皇太后、皇太后居所,如今被重新修繕作為故宮雕塑館對外開放,6個展廳共展出近400件雕塑,是目前國內博物館界規模最大、品類最全的古代雕塑專館。
故宮雕塑館項目自2008年起開始設計,直至2016年完工,歷時8年,以跨多學科的研究型設計,將古建筑改造為具有現代展示功能的展館,在博物館領域取得了多項開創性成果。
大到高科技的創新應用,小到每一盞燈具的照射角度,設計團隊以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實現了每一個細節的精密設計,使該項目的照明設計達到了國內雕塑館照明的頂尖水準。
“紙玻璃”的研發與運用
由于故宮博物院只在白天開放,玻璃窗的透光率直接影響著雕塑館內的光環境,因此對自然光的嚴格控制和合理利用成為了照明設計的重點之一。
設計團隊通過大量的試驗,研制出了仿傳統窗紙的高性能控光玻璃——“紙玻璃”,厚度僅為7.52mm,可見光透光率為0.2%,既保留了自然光的視覺感受,又嚴格控制了自然光的進光量,隔絕了紫外線,消除了展柜表面的反射眩光,營造了理想、舒適的光環境。
精妙的燈光配比
在解決了控制自然光進光量的難題之后,設計團隊基于北京典型氣象年的逐時參數,對展廳天然光曝光量進行了模擬,由此得到每件文物的曝光量參數,實現了精確的人工光配置。作為國內首例采用動態氣象參數模擬輔助展示設計的展覽項目,本設計對傳統建筑光環境的保護與現代建筑光環境的設計都具有示范意義。
設計團隊通過人工光與天然光的精妙配比,將建筑空間照明與展陳照明完美結合:精心營造的空間照明增強了沉浸感、氛圍感;運用“減法”概念的展臺布光有效地引導觀眾視線,讓觀眾充分感受文物的魅力。人、物、空間三者之間形成一個流動交互的磁場,讓雕塑館變成了一個視覺與心靈互動的場所。
輕量化結構設計
出于對慈寧宮古建筑的保護,故宮博物院要求展陳設備要盡可能地輕量化,以減少建筑物負荷。為此,設計團隊首次采用碳纖維框架結構集成供電與照明系統,超標地達到了業主方的要求。
碳纖維質量比鋁輕,但強度卻高于鋼鐵,并且具有耐腐蝕、高模量、可加工性強以及良好的導電導熱性、電磁屏蔽性等特點,是最重要的航空結構材料之一。歷經重重難題所研發出來的12米大跨度碳纖維支架,重量比同等規格金屬材料減重約80%,大大減輕了照明系統的荷載。
碳纖維燈具支架以吊裝的方式安裝,其從上部空間入電的方式保護了原有金磚地面,并整合了多組照明系統,包括照亮天花、墻面、匾額等既有室內裝飾的系統,以及懸吊且可平行移動的雕塑照明系統。通過亮度比例的控制,營造細膩而豐富的視覺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