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的節能燈企業數量80多家,其中代表性的企業有:通士達、利勝電光源、東林電子、海萊照明等。廈門節能燈企業主要以出口為主,每年的出口量達到20多億人民幣,而且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長。這個數字占國內節能燈總產量的比例達到20%。然而,據廈門市經濟發展局的初步估計,今年廈門節能燈的產值至少達到25億元,國內銷售的只有1.5億左右。廈門節能燈企業為何舍近求遠?在歐盟重重壁壘和原材料漲價、人民幣升值之下,廈門節能燈企業如何?在國家倡導節約能源、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大背景下,作為節能燈重鎮的節能先鋒,廈門節能燈企業將如何扭轉這一尷尬的局面?帶著諸多問題,本報記者踏上了美麗迷人的鷺島——
美麗的鷺島在冬天的清晨也漸漸有些涼意,這涼意不是由陸風帶來的而是由海風帶來的。大街上匆匆忙忙的上班族都在為生存在忙碌著在追趕著,而廈門的諸多節能燈企業也都和這些上班族一樣,在忙碌著在追趕著……
反傾銷與小企業無關
雖然2006年即將結束,但是對于諸多的廈門節能燈企業來說,此時的前后兩個月時間正是他們訂單最多的時候,也是整個工廠加班加點滿負荷運轉的時候。
剛剛成立兩個多月的三信電子此時也在加緊趕國外的訂單,他們不僅新購進了一批生產設備,而且還招聘了不少新的工人。恰在記者當天上午去他們工廠的時候,新的工作臺和各種零配件剛運到廠房不多久。為什么這么著急呢?因為他們剛接到一批近10萬支節能燈的訂單,要按時出貨,對于一個不到2000平方米的新廠來說,這不是個簡單的事。年輕的廠長張天勇整天忙得屁股不沾板凳,但他沖勁十足,正所謂“累并快樂著”。整個上午,張廠長不斷地向記者描繪著三信電子的發展前景:要在一個月之內使每天的生產量達到兩萬支,再通過半年到一年的時間能使生產量達到五萬支。這些前景似乎不僅在鼓舞著張廠長也在鼓舞著整個廈門的節能燈企業。
近段時間的報紙、電視、網絡上只要有關節能燈的新聞總是和“反傾銷”、“貿易壁壘”、“RoHS指令”等這些詞聯系在一起。但是在記者走訪這些規模不大的節能燈企業的時候,這些詞似乎對他們來說有些遙遠。在另外一個有著做節能燈十幾年歷史的德亞金星照明的廠區里,老板郭建民略有沉思地說:“我們不會被反傾銷,因為我們的訂單都是和國內貿易公司簽訂的,而且這些產品出口都是貼國外的牌子,離我們還很遠!”即使不少節能燈企業繞過外貿公司自己找國外的訂單,絕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的品牌去出口而是做貼牌,因為在產業鏈上,廈門的節能燈企業和中國大部分照明生產企業一樣,只顧生產,只賺取上游的微薄利潤,其他的事情都不會去關心。
原材料漲價利潤被掏空
離“反傾銷”、“ROHS指令”等很遙遠,但是有一樣東西卻離他們很近,那就是——原材料價格上漲。上半年先是銅價飛漲后是少量幾種配件的快速提價,最后造成了幾乎整個配件行業的全面提價。從節能燈的各種配件漲價的情況來看,毛管的價格總體上漲了20%左右,電路板的價格也上漲了10%,塑料件的價格上漲的幅度也不低于10%。然而,由于市場競爭的因素在左右,原材料漲價并沒有引發成品節能燈價格的上漲。
談到今年的生意時,郭建民顯得很無奈:“今年的生意不好做,基本上沒有賺到多少錢,可以說僅僅能夠維持工廠的正常運轉罷了。”在廈門的節能燈行業里,只要一提到老郭大家都知道,因為他做的時間相對比較早,但遺憾的是,他的工廠卻一直沒有發展壯大形成規模。曾經的輝煌,郭老板談起來仿佛也就是昨天的事情。現在50多歲的他也在為自己曾經錯過很多機會而扼腕嘆息。
人民幣升值困擾出口業務
對于諸多靠外銷支撐起來的節能燈企業,原材料漲價也只是造成他們2006年生存艱難的一個方面的原因,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人民幣升值”。或許說起來這并不能成為主要原因,但是從一層層關系來看,就知道了。首先,國外的客戶說人民幣升值已經讓他們付出了更多的錢來買,所以不肯再去提高價格。接下來,外貿公司為了留住原有的客戶資源,仍舊按原來的價格接下來,隨后就以外貿公司的報價給各個節能燈工廠。最后,節能燈工廠因為原材料漲價成本增加而沒有利潤可賺,故不愿繼續去為這些訂單做生產。此時,這些小型節能燈工廠要么繞開外貿公司自己去發掘國外的訂單,要么將自己的工廠改成為其他工廠的訂單做代加工,只賺為數不多的加工費,要么接受外貿公司的報價,繼續做貼牌,其目的僅僅只是為了維持工廠的運轉。
但這些小型節能燈企業做貼牌有沒有利潤可圖呢?經濟學上對于零利潤的解釋是:當價格等于平均成本時,企業的利潤為零。但是,此時的企業還會繼續生產,那是因為此時的邊際收益只要還大于邊際成本,企業仍有繼續運轉的理由。當然利潤為零只是一個假設的條件罷了。但是現實中的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的低利潤卻是個不爭的事實。所以利潤肯定有,只是今年的利潤更低罷了。
廈企國內市場處境尷尬
如果外銷做得不好,那么改做內銷行不行呢?
在麥普電子公司副總經理彭健雄的辦公室內,他正在整理核算公司的各項業務。他很謙虛地說:“我們麥普電子是個小公司,成立才一兩年,今年的產品銷量有60%走國內市場,40%走國外市場。國內市場是剛起步,很多方面都在改進。”這個公司一開始的定位就是內外兼顧,這么做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很多廈門的節能燈企業基本上都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外銷好做,內銷難做;外銷訂單穩定,內銷耗費大難把握;外銷貨到付款,內銷鋪貨款難收,等等。
同樣做內銷市場的還有面積2000多平方米的廈門天晶電子有限公司,老板鐘啟文在談到做國內市場的感受時也面露難色地說:“我們的廠房明年將擴大5倍多,到時候也還是以外銷為主,做貼牌。內銷用我們自己的品牌來做,但不會像今年這樣,內銷市場都是處于自然銷售狀態,我們也沒有花費多少力氣去做。”在問及以后怎么對待國內市場時,很多節能燈企業的老板都信誓旦旦地表示,等到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肯定會以自己的品牌來吃這塊“家門口的蛋糕”。
是不是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廈門的節能燈企業就能吃到“家門口的蛋糕”呢?據廈門市經濟發展局的初步估計,今年廈門節能燈的產值至少達到25億元,國內銷售的只有1.5億左右。從這兩個數字中,我們不難看出,廈門節能燈企業在國內市場的處境是何等尷尬。(劉慶龍)
凡本網注明“來源:阿拉丁照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阿拉丁照明網,轉載請注明。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