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喜之余,團隊也有無奈。發來的訂單動輒幾百片,陳辰只能先送人家兩片試試。
彼時,團隊的研發設備僅為一臺實驗用單片機器,一爐子只能生產一片氮化鉀發光材料,即使馬不停蹄,也遠遠無法滿足工業化生產需求。
項目行至拐點,要摸索工業化量產,必須融錢。“一臺新的設備就得一兩百萬美元。硬科技不像很多軟件公司,勒緊褲腰帶,大家少拿一點工資就能撐一陣子,要上設備,就得要錢。”
融資500萬美元
陳辰的手機幾乎進入24小時工作狀態。自九月啟動融資以來,他白天面對美國的投資者,晚上則會與國內投資人聊到夜半。那時,北京時間正午剛過。
問題一個個砸來。“我們不投半導體”、“硬科技風險還是比較大”、”真正生產的時候,不知道良品率怎么樣”……
幾個星期下來,他聊了50多個投資人,喜憂參半。10月底,陳辰決定回國一趟。
走下飛機,頂著北京的霧霾,他給合伙人韓仲(耶魯大學電子系主任)發了一張自拍照。“我們算過一筆帳,全國50%的LED燈采用這種材料,能關掉大概30個中型火電廠,對消解霧霾很有幫助。”在他看來,國內市場潛力巨大。
兩周時間,陳辰安排了20多場路演,分布在北上廣深以及杭州,睡眠時間被壓縮到幾個小時。
國內投資人反饋不錯,回美國時,他手里已經握有4個TS。
其中對于利亞德集團,陳辰頗有興趣。對方是一家LED顯示照明領域的應用企業,算是客戶的客戶。且利亞德在虛擬現實以及智能設備領域均有布局,恰是氮化鉀發光材料的使用場景之一,對于公司來說,容易在技術產品化層面形成合力。
去年年底,他再次回國,見面的對象正是利亞德集團管理層。
他們對技術很是認可。“LED發光材料領域,一向是美國、日本領跑,歐洲、韓國跟跑,如果技術能量產,會是一件大事。”
陳辰坦言:“我們不想燒錢,韓仲教授帶領團隊在實驗室研究了8年,而這件事情是持久戰。我們不想推出價廉但劣質的產品,只能踏踏實實樹立技術壁壘,把商業模式做得足夠簡單。”
對方表示認同。 “一旦證明可行性,能夠工業級量產,那你們從市場上賺錢,是應該的。”

產品藝術照
今年2月14日,雙方及跟投方敲定500萬美元投資事宜。資金將主要用于公司氮化鉀發光材料的工業化量產探索以及產品研發。
目前,Saphlux引進兩臺生產機器(其中一臺正在引進中),預計今年五月投入生產。一臺機器一次可生產五六十片發光材料。
此外,團隊正在著手研發半極性半導體激光。產品如米粒般大小,可以放在便攜設備上,如手機、投影儀等。
其訂單也較之前翻了一倍,除日本市場外,產品已打進內陸、韓國、歐洲、中國臺灣等區域。
陳辰介紹,團隊打算在國內開設氮化鉀發光材料研究院,主要用于技術教育、服務以及產品的二次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