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克勒克卡萊努爾清真寺照明設計
項目位置:土耳其克勒克卡萊市
業主:土耳其宗教基金會
項目協調人員:Bekir Gerek
建筑設計:Necip Dinc
照明設計師:Ayrim Yaser Talu,ZEVE 照
明設計工作室
3D 可視化:Kenan Akifoglu,ZEVE 照明設
計工作室
攝影師:Idris Ekinci
項目信息
點評嘉賓:
何 斌 中鐵合肥建筑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照明分院院長
楊 光 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照明工作室主任
江 波 中辰照明副總裁、中辰筑合技術總監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項目概況
受后期奧斯曼建筑風格的影響,建于城市廣場上的中央努爾清真寺由一個主穹頂,八根承重柱,四個副穹頂,五個入口穹頂和四個三面陽臺的尖塔構成。照明設計師通過突出主要建筑元素,利用陰影增加深度,運用不同的色溫來區分表面和材料的照明手法,增強并定義建筑結構,強調了清真寺的宗教氣質,并使其成為克勒克萊卡的城市標志。
光影讓中央努爾清真寺變得神秘,各個照明點的對比則賦予建筑以形式和定義。短距離入射光打亮了承重柱上的洋蔥形迷你穹頂以及頂部的小月牙,光線未及之處則形成濃重的陰影,給“洋蔥頭”增加了立體感。圓形穹頂的一半隱藏在黑暗中,穹頂下的雕窗則被點亮。位于建筑下部的大窗戶被用窄光束照亮,窗戶之間則形成暗面。短距離窄光束照在頂部有穆卡納斯裝飾的柱子上,創造出戲劇化的燈光效果。
為了在復雜的建筑表面上創造出層次感,設計師對色溫進行了精挑細選。用冷白光洗亮主穹頂底部曲面,用超暖白光照亮穹頂的黃銅色月牙以及尖塔,穹頂周圍的柱子和雕窗則沐浴在暖白光中。寬束暖白光均勻地灑在入口穹頂的內表面上,而主入口處則使用隱藏在拱門后的超暖白光射燈進行重點照明。放置在壁龕內的冷白光燈具突出了塔樓上的矩形雕花窗戶,而塔樓本身則被超暖白光的線型窄光束照亮。
在今年的三個國際照明設計大獎中,中央努爾清真寺照明設計從眾多建筑立面照明項目中脫穎而出,斬獲了 IALD 優秀獎,A.L 建筑照明“特別成就獎”,Darc 獎二等獎。
一位評審稱贊道:“恰到好處的燈光運用以及出色的色溫搭配將建筑外立面的特色元素更好地展現出來。”而為了保證照明設計方案實施效果而精心制作的詳細的清真寺 3D 模型,從不同角度展示了逼真的效果,也收獲了評審的好評。
編者按
光在任何宗教中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這一點在宗教建筑對光的運用上展露無遺。無論是高大的西式教堂,還是樓閣式的東方寺廟;無論是從穹頂傾瀉而下的陽光,還是于黑暗中亮起的幽幽燭光——宗教空間離不開光對于建筑之美的塑造,更離不開光對于宗教氛圍的營造。以光繪形,以光傳神,本期《評光論影》就讓我們通過克勒克卡萊努爾清真寺來一探宗教空間照明設計的魅力。
評分
《阿拉丁·設計》:努爾清真寺照明設計給您感覺如何? 10 分為滿分的話,您給打幾分?有哪些值得學習之處?哪些不足?
何斌: 這個項目給我的感覺非常好,色彩溫潤,亮度關系明確,整體統一。最關鍵的是造價控制得非常合理,這一點非常值得學習。談不上不足,如果非得說的話,個人感覺重點不夠突出,有點平淡,缺少視覺的目標。
楊光: 干凈、純潔、神圣,我會給出 10 分。照明與清真寺的精神統一,與平面規劃布局統一,與建筑意愿統一。
江波: 7 分。優點:1. 用光簡練、節制,沒有燈陣,充分尊重建筑本身;2. 光色單純,體現了宗教氣質,使寺院成為了城市的標志。不足:1. 穹頂表現不佳(見圖 1),半球形穹頂照明的燈位設計有些不合理;2. 針對建筑內涵及表皮用光色溫不夠恰當,例如舊銅色的穹頂與建筑立面、邦克樓白表皮所用的色溫互換會更好一些;3. 亮度的分布主次有些喧賓奪主,例如花格窗過亮(見圖 1),五個穹頂的入口拱門與門廊用光內弱外強且色差不明顯,使得縱深層次不夠(見圖 2)。
難點
《阿拉丁·設計》:您認為這個項目可能存在哪些難點?
何斌: 難點在于穹頂的表現和色彩關系的處理。在穹頂的照明上運用了光影節律,使建筑更有韻律感,這對燈位的布點和燈具的配光有著非常高的要求,本項目在這點上處理得非常好。在色彩關系上,采用黃光和白光搭配,常規的設計一般以白色為基色調來還原建筑本色,但這個項目反而以暖色為基色調,使建筑更好地融入到整體環境中,同時搭配上白色光來突出部分建筑結構的特點,起到點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