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動節能建筑 改造 “綠巨人”
摘要: 上月底,上海市首個覆蓋商務樓宇、重點耗能企業、創意園區的能耗在線監測平臺一期工程在黃浦區建成。該平臺實時監測并反映各樓宇、企業及園區的空調、照明、電梯等能耗數據,督促引導用能單位加強智能化節能管理。
上月底,上海市首個覆蓋商務樓宇、重點耗能企業、創意園區的能耗在線監測平臺一期工程在黃浦區建成。該平臺實時監測并反映各樓宇、企業及園區的空調、照明、電梯等能耗數據,督促引導用能單位加強智能化節能管理。黃浦區域內2萬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達200多棟,密集度全市第一,樓宇對區域經濟貢獻度達到60%,稅收億元樓宇達到56棟。但這些稅收大戶也是用能大戶——樓宇耗能占全區耗能比重超過60%。黃浦區委書記徐逸波說:“以樓宇經濟為主的黃浦要轉型,也要從樓宇節能起步。”
去年,區政府投入400萬元,撬動了社會投資6000萬元,推動完成了55個樓宇節能改造項目,平均節能率達到15%,合計每年為社會減少能源消耗5200噸標準煤,每年減少企業運營成本2500萬元。黃浦因此被列為上海首批“低碳發展實踐區”。
巧用世博技術,解決“節能不節錢”
“節能不節錢,節能不舒適,節能不發展”,這是很多樓宇在進行節能改造前最大的顧慮。曾作為世博會浦西場館所在區的黃浦,瞄準了世博會推動低碳綠色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積極向廣大樓宇推薦世博低碳節能技術,讓更多經過世博檢驗的實用、新型節能技術落戶高端商務樓。
坐落于外灘金陵東路的光明金融大廈,曾是幢稅收高、能耗也高的大樓。自1993年建成以來,經過整治擴容,大廈已成為外灘新地標。然而,大廈內的很多設備都已陳舊落伍,特別是中央空調系統,依舊采用燃油蒸汽鍋爐,“老馬拉快車”,經濟性越來越差。大廈進行節能改造的意愿強烈。在區政府推動下,大廈“相中”世博會采用的冰蓄冷技術,主動斥資近千萬元,對中央空調系統進行改造。
運行第一年,大廈物業經理季昌儀最直接的反應是省錢:原先空調系統全年費用78萬元,如今降到25萬元;間接的反映是則是口碑——以往因空調問題產生的諸多投訴徹底沒了,大樓出租率節節高,很多人都看中了這幢“綠巨人”。”
合同能源管理,更多樓宇裝上“綠色心”
樓宇節能改造要舍得投入,能依靠自有資金完成改造的樓宇只是一小部分,更多樓宇“有意愿,卻沒錢”。黃浦區推廣“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通過搭臺牽線,讓更多缺少資金的樓宇也能完成改造,裝上“綠色心”。
合同能源管理,是指引入社會資金和專業服務共同參與節能減排。以樓宇節能改造為例,樓宇與節能服務公司簽訂合作合同,由節能公司投資為樓宇節能改造,改造后節省能源的費用則由雙方按約定分成共享。
位于九江路上的王寶和大酒店一度是耗能大戶,運營十多年,企業方深感節能減排是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最直接手段。然而要拿出一大筆改造資金,王寶和有些為難。在區發改委介紹下,王寶和與上海成信建業節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對酒店空調系統和照明系統進行改造。改造照明系統時,王寶和大膽采用LED產品,成為國內首家全部使用LED的酒店,也成為市級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項目。酒店副總俞戎平算了這樣一筆賬:改造后,全年節電量達到34%,每月節省電費25萬元左右,“按約定,前幾年節能服務公司會多分成一點,能快速收回成本,但越往后,總是酒店越得益”。
截至目前,區內使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進行節能改造的樓宇超過20棟,數量全市第一。
頂級綠色社區,“綠巨人”不孤單
十八大報告指出,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結合十八大精神的貫徹落實,黃浦區在推動商務樓宇單體節能改造的基礎上,將全力推動“低碳商業街”、“低碳商住社區”的打造。
未來五年,黃浦在樓宇節能方面還有大手筆:為外灘百年優秀建筑群設計個性化的節能改造方案;推動十六鋪碼頭建成國內首個超低碳公共碼頭。
靠近南部濱江的城市最佳實踐區目前正在申請LEED-ND鉑金級認證,打造國際最高級別的“綠色社區”。據悉,這一區域內的商務樓宇及周邊社區的循環利用節水量、低碳交通、建筑綠色標準、可再生能源使用比率等都將達到國際最高標準——“綠巨人”們將與周邊的生態、生活融為一體。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