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成贏家 中國制造的悲哀?
摘要: 如果把電商看作是一次在照明行業運營模式的挑戰和潮流的話,那么你會發現,從LED照明的開端,到應用再到模式,似乎每一次的弄潮先鋒都有著別樣的跨界寓意……
如果把電商看作是一次在照明行業運營模式的挑戰和潮流的話,那么你會發現,從LED照明的開端,到應用再到模式,似乎每一次的弄潮先鋒都有著別樣的跨界寓意……
正如首先對LED路燈搖旗吶喊的是半導體芯片和封裝領域,以及半路殺入的電子制造領域一樣,一路為電商高歌造勢的似乎也都是搭建電商平臺體系的,而絕非照明實體廠家。
時至今日,似乎最大的贏家還是提供運營模式的跨界電商平臺體系,而不是苦苦探索和掙扎的照明實體廠家。
毋庸置疑,電商的確是一種大勢所趨的運營模式,它的橫空出世打破了原有的供應鏈條和利益分成,尤其是對于沒有傳統照明渠道沉淀的后起之秀,不啻為一種突破渠道瓶頸的捷徑和挑戰。可是,對于擁有眾多經銷商渠道的傳統照明品牌廠家,則變成了一個取舍兩難的尷尬窘境。
不能有效平衡好渠道商層面的利益分配,當瘋狂完所謂的電商平臺銷售數字之后,將會直接面對經銷商的眾叛親離和售后服務的親力親為,而這,最終都會以數倍于臺面上的數字來報復性反彈。
馬云在理發店剪頭的照片,告訴我們,再牛的電商大鱷在當下也得到實體店完成必須的服務。電商在當下炒作火熱但并未有真正意義上完全成熟的案例,照明廠商對于“O2O”模式,都應且行且謹慎。
照明行業不同于快速消費品行業,不可能快速重復的多次消費,簡單的復制和模仿其它行業的電商模式,失去的恐怕比得到的更多。
真正符合企業自身發展,能有效平衡廠家、平臺、渠道、客戶各方利益的模式,才是最有意義的電商運營模式。
如果電商平臺的王者標準是唯低價者得,那將是中國制造的悲哀……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