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東亮
棟梁國際照明設計中心(北京)有限公司 總經理
2013~2017 年阿拉丁神燈獎提名委員
獲過哪些獎?哪個獎項對您影響最大?
許東亮: 早期獲獎比較少。十幾年前,我們在國內做了一個立交橋的照明項目,嘗試用結構的方式去給橋做照明設計,在此之前的橋體照明都是裝飾性的,而我認為橋應該是一個結構。我用這種理念做這個項目,把橋的結構漂亮地表達出來,最終獲得了日本照明設計獎最優秀獎,這個獎項每年只選三個。當時,日本朋友打電話過來說,不容易啊,能獲這個獎,他們都獲不了。在日本這樣一個講求精細化的國家,能夠獲得這樣的獎項,對于當時的我們是一種鞭策,也讓我確定了要沿著這個方向堅定地走下去。后來再做的一些城市照明項目,由于時間短、規模大,很難在精細化上跟這種獎項對應起來,倒是獲城市獎比較多。再后來,我們的業務方向逐漸轉向商業、個人,有些作品還算滿意,因此也引發了我們去申報 IES 獎的想法。
阿拉丁神燈獎、中照獎、IES 卓越獎……哈爾濱大劇院項目獲獎累累,您覺得原因是什么?
許東亮: 哈爾濱大劇院的建筑很有特點,但如果燈光做不好,也可能變成缺點。燈光如果太平均,會破壞建筑形體的塑造。我們的燈光能把建筑的特色表達出現,從各個角度避免了缺點,最終的效果在立體感、材質表現、空間關系上都讓人感覺更舒服。
獲獎后的心態和影響
許東亮: 作為照明設計師,我們都希望能夠走出去看看。獲 IES獎后,在去美國領獎的路上,我們還繞路去了一些建筑比較有名的城市。途中遇到一個建筑,覺得不錯,還拍了下來,后來發現它也獲獎了,覺得很有意思;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照明在國外受到的重視。經過設計的東西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我們能夠理解它的獲獎,這是一種驚喜,有了一種“啊,我們是同行”的感覺。
獲獎對于我個人的工作和生活而言,毫無影響,只不過業界對于我們獲 IES 獎這件事比較關注。當然,它促使我們去思考,如何做得更好。這次去了美國之后,看到了各地的獲獎項目。通過觀看、溝通,也讓我們心里更有底,會明白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能得到國際認可,從而變得更有方向。獲獎是鞭策和激勵,逼迫我們把項目做得更好,更有信心去面對未來。
大項目 VS 小項目
許東亮: 無論是照明設計還是建筑設計,國內的還是國外的,獲獎的都不一定是大作品,而是有思想、有特點的作品。其實,往往小項目更容易獲獎,因為它的思想比較明確。在建筑界,一個大的商業綜合體是很難獲獎的,因為受功能的限制,它的特點很難做出來,形象很難純潔;而小項目,比如小的住宅,小的博物館,就很容易獲獎。照明也是,作品不分大小,只要它有特點,體現了光的價值都能獲獎。
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國家獲獎的多是大項目,別的國家很多小項目,主要原因是中國的建筑業還處在上升期,我們有很多機會去做大項目,而有些國家的建筑業已經在走下坡路了,所以很少有大項目。但也正因為項目小、周期長,他們可以做得很精細,獲獎的小項目就比較多。
國內很多人對國際獎項趨之若鶩,對此,您是怎么看的?
許東亮: 我認為這是一種對行業良性的促進,促進設計師去追求更 高的水平,促進大家往正確的方向上走。
獎項的意義
許東亮: 獎項是一種鞭策,把企業成績具象化,促進行業良性發展。輿論對于促進行業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在微信時代,不公的事情經過微信傳播以后,改變事態走向的例子非常多。評獎也是,通過一些宣揚、一些良性的競賽,促使大家往好的方向做。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強制性的制度要好得多。
對照明獎項的期許
許東亮: 每一個獎項都是從歷史里走過來的,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設立之初時,申報的人少,所謂獲獎就是矬子里面拔將軍。而隨著時間的積累,大家認可之后,收集到的作品就會更多,選擇也就更多,影響力也會更大。只要它堅持走下去,形成了自己的取向、特色,大家在心里就會對它形成定位。
所以,我希望國內的照明獎項能堅持方向,一直做下去。在發展的過程中,自然會有輿論評說,比如是否公正,是否權威。而我相信,沒有哪一個獎項是想做差的,只要它想做好,只要它想得到認可,它就一定會想辦法去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