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藍光LED為何能斬獲諾獎?
摘要: 藍光LED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一出,整個LED行業內企業或是專家學者都為此感到無比光榮。世界的發明如此之多,藍光LED憑借怎樣的魅力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就連獎項的獲得者中村修二被告知獲獎的消息時,也對記者表示:“這簡直難以置信?!?
發展趨勢:LED產業快速發展的牽動
隨著白熾燈淘汰的進程加快及節能燈補貼政策即將結束,LED照明產品逐漸普及并且全面替代傳統照明產品。而正是這一發展背景,讓LED對于人類生活的影響更加深入,LED對于人們的作用日益受到全球重視。
歐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CTO齊曉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除了行業熟知的由藍光LED產生白光的重要意義,及其高效率帶來的節能減排的期望外,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產業的進程遠遠快于早期的設想,使得多種LED應用在短短的十幾年間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如LED照明在這幾年的應用推廣(從戶外亮化到節能替換),及LED作為背光的應用等等。
華南理工大學文尚勝教授同樣表示,“藍光LED”這次獲諾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當前LED照明產業的蓬勃興起,科學界逐漸認識到“藍光LED”發明的重大意義。社交媒體上有網友留言戲言,本次“藍光LED”獲諾獎,中國LED產業應該是獲獎的第四人。
發明者:堅持不懈 擁有“一根筋”的精神
前(7)日,當藍光LED的三位發明者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消息一公布,復旦大學信息學院院長鄭立榮教授第一時間向中村修二教授發出了祝賀。他表示,“中村教授獲獎最大的特點,是他腳踏學術和產業兩地,執著地把理論用技術走通,從而實現應用,這恐怕是他得獎的最大的理由。”
據了解,中村修二在短短四年時間經過無數次實驗,克服了兩個重大材料制備工藝難題,一個是高質量氮化鎵薄膜的生長,另一個是氮化鎵空穴導電的調控。復旦大學長期從事光器件研究的陳良堯教授說:“中村修二當年在公司里研究藍光二極管,自己親手改造MOCVD長膜,對長膜機理了解很深入;別人做出來的GaN薄膜質量很差,很多人都放棄了,他做出來的就好,最后一點點地獲得成功。這不能不說是他的一種技術上的突破。”
而另一位獲獎者赤崎勇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同樣強調了研究團隊的執著精神是成功的秘訣。他坦言,不少人之前對他說,他的研究在20世紀結束時也不會取得成果,“但我決沒有這么認為,我只是一直在做我希望做的事”。
CREE中國CTO邵嘉平博士也表示,總之,千萬不要以為他們是拍腦袋的靈感做出了很牛逼的事情。事實是,他們一根筋地堅持做研究(以十數年計算),本身就很聰明,加上運氣好,才有的收獲。
在眾人“擯棄”的領域另覓蹊徑,堅持不懈地努力,“有心人”終會獲得成功的果實。諾貝爾獎委員會主席、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的皮爾•德爾辛教授(Per Delsing)強調了獲獎者的堅持與執著。 “有趣的是,很多大公司都曾嘗試做這件事,但最終都失敗了。” 德爾辛說道。“但這幾名科學家堅持不懈反復實驗,最終獲得了成功。”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