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照明行業精選語錄
摘要: 辭兔迎龍,大地回春,又是適合回顧、反思、展望的好時節。2011年里的照明行業跌宕起伏,身處行業漩渦當中的業內人士、專家、學者各抒己見的精彩言論同樣發人心省。或者,我們就能從這片言只語中吸取有益的養分,化為前進的動力,去積極面對2012變幻莫測的照明大市場。
“如果中國搞傳統照明的企業在未來5年內不能接受LED,中國的照明傳統大國地位就將消失!”——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電氣總工程師張文才說。
“大量LED企業依靠政府的高額補貼進行市場拓展,若刨去各項優惠政策及補貼,行業盈利情況堪憂。”——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賀在華認為除了補貼所得,企業其實沒賺幾個錢。
“未來我們能從LED知識產權方面獲得收入。”——飛利浦總裁兼首席執行官Frans van Houten提醒中國LED企業要注重“LED知識產權”。
“現在各路資金都往LED這個產業砸,一些大資本雖然沒有技術,但通過挖人把人家辛苦培養的人才挖走,這對辛苦經營技術的企業來是一個致命打擊!”——“鈞多立”“跑路老板”毛國鈞對目前的LED產業環境頗有微詞。
“深圳的LED產業就是中國LED的代名詞,而現在深圳在國內LED產業中的地位正在逐年下降。”——深圳大學光電子科學技術系主任柴廣躍談深圳LED的產業現狀。
“我相信一旦價格的壁壘被29.9元破解,照明將迅速進入LED時代。”——廣東德豪潤達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冬雷認為。
“市場太差,大家沒有信心,等不到黃金周就做不下去了。”——2011年里的“金九銀十”沒有如期出現,萬晟燈飾城商戶面對生意蕭條失去了信心。
“倒閉是正常的,就像電視機廠家原來全國有300家,最后只剩下6家,目前深圳1300多家LED企業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不可能都生存下去。”——深圳市LED產業聯合會原會長王殿甫認為行業正面臨殘酷洗牌是正常現象。
“2008年是中小企業最困難的一年,而今年是中小企業最糾結的一年。”——全國人大常委、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表示政府應當進一步規范民間借貸,警惕中國式次貸危機。
“大陸對LED產業并無實質性認識,臺灣每一家LED技術都比大陸廠家想象得厲害,臺商在過去8年時間里,并沒有將最好的技術帶給大陸。”——臺灣高績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張有諒在一次座談會上再三強調,語驚四座。
“LED照明企業的發展已經到了亟待明確定位的時刻,盲目跟風,不如求思求變,誰先瞄準細分領域市場,誰就更容易成功。”——資深照明行業人士、光亞網絡銷售總監劉俊認為攻占細分領域是LED照明企業未來發展的關鍵。
“淘汰白熾燈是一個戰略,是國家與國家進行節能減排的一個籌碼,這個策略是有彈性的,可能快也可能慢。”——東林電子副總經理黃樹華如是解讀淘汰白熾燈政策。
“每次到企業問老板有什么困難,回答說最大的困難就是缺人。”——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秘書長吳玲說人才緊缺是目前大部分新光源關聯企業亟待解決的難題。
“去年全國照明聯盟宣布LED銷量達1200億元,但我們在終端市場進行考察卻發現,終端對LE的幾乎不了解。”——廣東照明電器協會會長全健談LED終端現狀時說。
“市場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單一經營一個品牌只有死路一條。”——某商業照明專賣店負責人如是說。
“市場還沒有起來,價格戰卻打開了。”——大連九久光電董事長施偉力感嘆LED商業照明市場。
“一夜之間,身邊就多了很多企業。”——上海大峽谷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家瑞曾這樣描述當時的LED行業態勢。
“去年中期國內稀土價格大約為每噸10萬,到今年年初已達13萬,而目前又飛漲至27萬元!”——照明行業資深人士安嵐坡指出稀土漲價導致熒光粉漲價,困擾國內數百家節能燈制造企業。
“廣州國際照明展要幫助國內照明企業在國際上的地位,為他們搭建一個很好的平臺,幫助企業進行國際間的交流。”——廣州光亞法蘭克福展覽有限公司董事潘文波定義廣州國際照明展的國際性作用。
“中國企業最大的悲哀就在于不能安安心心把一件事情做好,老想去掙別人的錢。”——瑞豐光電總經理龔偉斌批評照明企業盲目進行垂直整合是不理智。
“我國迫切需要整合各部門資源制定統一的《LED產業促進法》,系統地對產業標準制定、鍵技術研發、政府優先應用、鼓勵市場應用等方面做出詳細規定。”——全國人大代表、揚州市委書記王燕文提交“關于制定《LED產業促進法》”的議案。
“對于國內的一些燈具民族產業而言,我們是相當的支持的。只是說這個支持程度,會有一點點的提升,直到他們本身有能力去承擔各大項目。”——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高飛認為目前較大型的體育館沒有大規模使用國產燈具,是因為國內的生產企業缺乏自己的核心技術,還處于仿制階段。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